市九三学社:
市九三学社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市流域区域化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品质有关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市九三学社提出的完善政策法律保障、确立分区管理标准、加强重点污染治理、提升水位管理能力、加强公众参与机制等建议,提案内容详实、问题全面、建议合理,对改善我市生态环境品质具有重要意义。7月,我局与提案人主动对接,征求办理情况意见,提案人对我局办理情况表示满意。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建设
一是加强河湖保护。印发《关于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实施意见》,编制《武汉市两江四岸规划》,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制定《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为湖泊、湿地保护立法。印发《武汉市府澴河流域保护条例》,明确了对府澴河流域国土空间实施分区、分类用途管制,编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二是加强分区管控管理。印发《武汉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全市划定环境管控单元104个,分为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一般管控单元,建立了“1+1+N”的全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明确了管控要求及准入清单。三是细化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印发《武汉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细化流域综合治理“底图单元”,严守流域水环境安全底线和生态安全底线。印发《武汉市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编制《武汉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锚定“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工作目标,系统推进全市21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
(二)实施分区管控,落实精细化管理
一是确定三级流域管理体系。在省级汉江下游流域、府澴河流域、鄂东五河流域、鄂东南流域四个二级流域的基础上,细分13个市级三级流域,以河湖自然分布与汇水范围为依据,打破行政与水陆界限,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水陆域,实施全流域综合治理。同时,设置陆域河湖长,全面拦截陆域污染,守护江城碧水;二是守牢安全底线。《武汉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明确筑牢水安全、水环 境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底线,划定13个流域综合治理的 “底图单元”,将各类安全底线落实落地。在《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三区三线”的管控要求,提出了完善河湖水域空间保护范围划定与管理、制定不同水域差异化管控要求等内容,建设保护“两江八水百湖”的水系网格;三是积极探索以流域为单元的治理规划编制体系。以东湖、汤逊湖(含黄家湖)、后湖等以湖为试点开展以湖为单元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规划编制工作,合理划定湖泊单元,系统谋划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实施正负面清单管控,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初步形成市级层面以湖为单元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顶层设计,探索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实施路径;四是打造水文化主题产品体系。在长江主轴,深化“知音号+黄鹤楼”文化体验,开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研学产品。在东湖等湖区,开发季节性水主题节庆,如春季湿地观鸟节、夏季亲水休闲季、秋季龙舟竞渡赛、冬季候鸟摄影展等。通过系统保护,不断打造优良水生态产品,彰显武汉大江大湖特色。
(三)坚持多措并举,强化污染治理
一是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完成建成区65个黑臭水体整治任务,持续推进黑臭水体长效管控,加强动态跟踪监测,及时发现处理问题,严防返黑返臭,保持水体良好状况,巩固已完成治理黑臭水体的治理成效。成功申报2024年中央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示范项目,系统实施139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目前已有44条完成主体工程,61条正在施工;二是“一湖一策”推进湖泊治理。印发《武汉市湖泊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组织编制、批复44个重点湖泊的“一湖一方案”,明确2024-2026年阶段性目标和工作任务。推进重点河湖治理和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湖泊生态补水,大东湖水网、汉阳六湖、金银湖七湖等水系连通基本形成,河湖生态进一步改善;三是不断完善水生态环境问题发现处置机制。强化湖泊流域协同保护,依托“武鄂黄黄”都市圈建设,健全跨界河湖保护管理机制。深入落实河湖长制,不定期开展全市河湖巡查管控,建立问题发现、交办、整改、回头看的闭环工作机制。建设“生态武环”小程序,组建专业巡查队伍,实施上传现场发现的环境问题,推动各类环境问题及时解决。
(四)坚持三水统筹,强化水资源调度
一是加强河湖生态流量(水位)保障。滠水长轩岭断面作为全省重点生态流量监管断面,近年来生态流量保证率为100%,东湖、后官湖、鲁湖、汤逊湖、涨渡湖等湖泊已编制生态水位保障方案。今年,我市积极开展河湖生态流量确定与保障工作,根据河湖生态流量(水位)管理需要,加快河湖断面生态流量(水位)监测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流量保障体系;二是加强河湖保护利用。培育新型水生态旅游业态,推动“水上+”产品创新拓展水上夜游项目,延伸两江四岸光影演艺产品线,成功举办第50届渡江节,丰富水上运动。在墨水湖片区融合汉阳造文创打造艺术湖区、在沙湖片区结合楚河汉街发展都市休闲区、在后官湖片区依托国际湿地大会会址建设会议度假区;三是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出台《加快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的实施意见》,畅通生态资源优势转化空间通道、产业通道、技术通道、市场通道、转型通道、反哺通道,充分发挥武汉山水湿地资源生态优势,统筹治山理水营城,创新“生态+”“+生态”绿色发展模式,加快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筑牢武汉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本底,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中国武汉样板。
(五)加强公众参与,提升环保意识
一是加强环境信息公开。严格落实信息公开制度要求,在市生态环境局官网上定期实时公布重点河湖水质监测信息及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信息,并全面对接武汉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时刻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成立武汉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发布“武小环与长江江豚”IP形象,系统开展环保科普、河湖净滩等活动,5年来开展志愿服务超1000场、志愿者人次达2.4万人,志愿红与生态绿交相辉映,成为美丽武汉亮丽风景线。积极培育社会力量参与河湖保护,截至2024年,已有超1300名民间河湖长及6000名志愿者参与河湖监督管理。同时通过打造“小小河湖长”等品牌,开展多样活动,激发公众热情,营造出河湖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三是持续开展环境设施开放活动。2024年,全市环保设施开放交流线下活动全年开展315次,参观人数9241人次,超7万人次线上打卡。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以此次提案办理为契机,充分吸纳委员建议,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以岸定水、以水定城,不断推动全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是加强空间分区管控。将已划定“三线一单”确定的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和生态环境保障;二是加强河湖分级管控。以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长汉江及国控省控断面为重点,统筹群众高度关注的重点河湖,持续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稳步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三是加强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充分利用武汉市科教资源优势,在污水收集处理、面源污染防治、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管网系统维护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加强成果转化利用,不断提升科技影响力。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2025年7月24日
分管领导:李华怡 联系电话:85805382
经办人: 胡 雷 联系电话:85805621
邮政编码:430015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