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杉、梅惠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建立我市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议》的 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你们提出加快构建我市碳足迹管理体系的五个方面建议,针 对性、实用性强,有利于促进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生产生活方 式,构建多方参与的碳足迹工作格局,助力我市加快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感谢你们的宝贵建议。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碳足 迹管理体系建设,采取了一系列工作措施。
一、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碳足迹基础管理。印发并落实《武汉市碳达峰实 施方案》,协调建筑、交通、农业等重点领域制定专项碳达峰实 施方案,科学规划“双碳”实施路径。印发实施《武汉市落实加快 构建碳排放双控体系工作清单》(武发改资源〔2025〕97号), 提出强化碳双控规划引领、强化重点行业和企业碳排放管理等五大举措。要求各牵头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工作举措,扎实推进 各项重点任务落实。
(二)积极推动相关标准研制。成立武汉市汽车座椅产品碳 足迹评价标准编制小组,整合现有国内外汽车座椅碳足迹研究成 果,完成《武汉市汽车座椅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团体标准立项 工作;支持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武汉华丽环 保产业有限公司、武汉碳减排协会等单位积极参与各类标准研 制,累计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 南》等国家标准9项、《温室气体 (GHG) 排放量化、核查、报 告和改进的实施指南(试行)》省地方标准1项,《温室气体产 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电动乘用车》《电力系统设备碳足迹第 1部分:导则》等团体标准7项。同时,组织相关单位起草《市政 工程碳排放计算标准》等2项省地方标准,提供标准查询和咨询 等服务,打造碳足迹“武汉标准”。
(三)推进认证认可体系构建。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积极落 实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组织推荐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 试点名单,推动本地认证机构深入学习《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 用实施规则(试行)》,从理论层面夯实开展碳足迹标识认证活动 的基础。
(四)积极推进碳金融集聚区建设。推动武昌区环沙湖双碳 经济带建设,印发《武汉市加快打造环沙湖双碳经济带实施方案(2025-2027年)》;依托“中碳登”等机构的行业虹吸效应,创新 开展“以商招商、资本招商、碳圈招商”,在中国碳市场大会2024 系列活动期间,举办国内首场以碳为主题的招商推介大会,2025 年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双碳产业招商推介会”和“樱约江城 ·碳 启未来”双碳产业招商推介大会等2场碳招商活动,累计实现67 个优质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达510.2亿元。
(五)推进气候投融资平台建设。支持武昌区全面探索开展 以碳金融为核心的气候投融资试点模式,指导武昌区建成“武碳 通”综合服务平台,印发《武汉气候投融资试点项目库管理指南 (试行)》,升级上线双碳信息披露及碳服务对接平台功能,平台 储备项目370个,融资规模达323亿元。
(六)支持碳金融业务发展。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创新碳回购、 碳质押贷款、气候挂钩类可持续贷款、资产证券化等碳金融产品, 碳金融创新业务规模超80亿元。依托试点地区的金融资源优势, 我市累计落地5笔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为企业融得资金1635.43 万元,完成碳回购18笔,回购交易总量1897.65万吨,合计融 资金额2.97亿元,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建立生态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企业“白名单”机制,甄选了68家 企业入选第一批生态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白名单”,帮助环境管 理优秀的企业通过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获得绿色融资,创新企业 生态环境权益价值实现。
(七)深化碳智库人才建设。组建双碳研究平台——武汉双 碳产业研究院,定位政策研究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宣传推广平 台、项目合作平台、学习培训平台等五大功能,聚力打造“首义 论碳”活动品牌,开展气候投融资等双碳主题交流活动百余场。 建立“双碳”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挂牌成立气候投融资暨碳金融研 究促进中心,以专营部门具体推进气候投融资及碳金融创新工 作,为碳足迹管理体系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撑。
(八)探索开展汽车行业碳数据管理。推动东风汽车集团有 限公司、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武汉分 公司等汽车制造企业及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依托湖北省产品 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汽车行业碳排放数据管理工作,助力汽 车供应链绿色化转型。
(九)加强碳足迹数据高效共享。推动“汉融通”平台与武汉 气候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在“汉融通”建设绿色金融专 区,共享全市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强化产品碳足 迹数据流通监管,保障数据交换环境安全可靠;推动隐私保护试 点任务和“汉数通”项目建设,通过隐私保护计算先行先试,开展 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底座建设,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数据 资产登记平台、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平台等已完成基本功能开发, 具备公共数据授权、数据需求大厅、数据产品上架等功能。助力 碳足迹数据高效流通,促进企业间数据共享利用。
(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2023年6月上线“武 碳江湖”微信支付宝双端小程序以来,覆盖公交、地铁等11个公 众生活场景,开展100余场宣传活动,打造10家“低碳企业”、 14所“低碳校园”,记录减排行为1020万次,吸引平台用户数量 突破170万。累计发布13个碳普惠方法学,公布约2.1万吨碳 普惠减排量(其中个人减排量约2500吨),联合支付宝开展“低 碳赏樱一起 FUN” 和“寻找美丽校园低碳达人”活动,创新“碳普惠 +消费金融”模式,获央视新闻、中国日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报道, 推动武汉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和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 责任公司入选生态环境部2025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入推进碳足迹核算标准研制。推动企事业单位和社 会团体积极参与碳足迹相关标准研制,指导武汉市汽车座椅产品 碳足迹评价标准编制小组细化标准整体框架和计算方法,进一步 完善核算排放因子和纳入核算范围边界。
(二)开展汽车产品碳足迹测算。推动部分汽车生产企业根 据湖北省产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填报要求,收集相关数据,选 取1-2款汽车产品测算产品碳足迹。
(三)探索推动产品碳足迹采购管理。引导我市国资央企和 碳普惠场景企业加强供应链碳足迹管理,率先建立绿色低碳采购 管理制度,将产品碳足迹纳入采购需求标准。
(四)积极争取国家级零碳园区试点。根据《关于开展零碳 园区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910号)要求,推动有条 件、有意愿的园区建设国家级零碳园区。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2025年7月23日
分管领导:涂世平 联系电话:85806089
经 办 人 : 杨 帆 联系电话:85807053
邮政编码:430015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