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台盟,市致公党,市农工党:
市台盟、市致公党、市农工党提出的关于彰显大江大湖生态特色、把我市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典范有关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局充分肯定并感谢市台盟、市致公党、市农工党提出的加强水经济政策支持和规划引领、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推动“河湖+”多业态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建议,提案内容调查详实,问题分析透彻,建议切实可行,对加快推动我市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典范具有重要意义。7月,我局与提案联系人(市台盟)主动对接,征求办理情况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生态资源优势转化顶层设计。一是加强统筹谋划。将“打造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作为全市“十四五”规划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关于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实施意见》,出台专项方案。编制《武汉市两江四岸规划》,以长江大保护为核心,统筹生态保护、防汛抗洪等功能布局。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在全国首创长江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为湿地保护立法,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三是强化湖泊保护。在我市划定166个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体系上,深化落实省条例规定的湖泊保护区和控制区的“两区”管控要求,优化166个湖泊详规,锁定湖泊蓝线控制面积867平方公里,保护区1400平方公里。
(二)强化流域综合治理。一是强化污染防治。全面推进问题整改,完成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任务整改178项,办结信访件3016件,整改完成率88.6%、信访件办结率99.9%。历次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我市巡司河、汤逊湖等17项问题均已按时序完成整改,2025年1-6月,东湖、巡司河水质改善至Ⅲ类,汤逊湖水质保持稳定。持续开展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着力破解“化工围江”,累计完成93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提前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深入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提前一年完成1842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目标任务。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全市累计建成排水管网1.4万公里,日处理能力增加到536万吨。二是强化保护修复。推进重点河湖治理和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湖泊生态补水,大东湖水网、汉阳六湖、金银湖七湖等水系连通基本形成,河湖生态进一步改善。实施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两江四岸建成总长80.7公里、总面积838.3万平方米的生态滨水空间。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建立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江豚繁育保种技术研究中心。深入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2024年启动6条小流域综合治理,谋划实施项目89个,项目开工率95.5%、完工率52.8%。2025年启动的新洲道观河、新洲三庙河、黄陂西河、蔡甸汉阳河、江夏西家湖港等5条小流域已启动规划编制。
(三)实施“文化赋能+生态转化”。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出台《加快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的实施意见》,为“河湖+文旅”模式发展指明方向。二是打造水文化主题产品体系。在长江主轴,深化“知音号+黄鹤楼”文化体验,开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研学产品。在东湖等湖区,开发季节性水主题节庆,如春季湿地观鸟节、夏季亲水休闲季、秋季龙舟竞渡赛、冬季候鸟摄影展等。三是培育新型水生态旅游业态。推动“水上+”产品创新拓展水上夜游项目,延伸两江四岸光影演艺产品线,成功举办第50届渡江节,丰富水上运动。四是实施“一湖一特色”提升工程。指导在墨水湖片区,融合汉阳造文创打造艺术湖区。在沙湖片区,结合楚河汉街发展都市休闲区,指导武昌区环沙湖地区低碳社区建设。在后官湖片区,依托国际湿地大会会址建设会议度假区。
(四)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展《武汉市湿地碳汇核算评估研究》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已完成湿地碳汇、碳储量2013至2023年十年变化情况分析,2023年武汉市各类型湿地总碳储量为1604.83万吨。二是完成湿地碳汇潜力分析,采取提高岸带植被覆盖率等方式提升水生植物区域水体固碳能力,增强坑塘湿地水文联通等方式提升湿地的碳汇功能。三是完成沉湖和东湖2个典型湿地碳储量情况分析,沉湖湿地的碳汇功能总体提升,东湖湿地的碳汇功能总体维持稳定。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高起点谋划推进长江大保护。科学编制生态环境保护“十五五”规划,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一是提升污染防治效能,打好湖泊治理、入河入湖排污口治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化工污染防治攻坚战。二是提升生态惠民效能,高水平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推动完成营造林10万亩,新改建绿道105公里,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示范区。实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争创国家试点。三是提升转型发展效能。加速传统产业环保深度治理,推动华能阳逻电厂等升级改造。抢抓“中碳登”落户武汉机遇,推动双碳服务业聚链发展,加快打造全球碳交易注册登记中心、全国碳市场中心、全国碳金融中心。
(二)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持续实施水环境质量达标提升攻坚三年行动,聚焦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国控省控断面水质提升、河湖排污口溯源整治三大攻坚提升行动,持续推动水污染防治落实落细落地。实施全流域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科学推进乡镇和村湾污水治理,加强雨季溢流及面源污染治理,强化排水管网运维管理,健全长效管控机制。聚焦重点湖泊水质提升,开展以梁子湖、斧头湖等为代表的城郊湖泊水质提升攻坚行动,重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及水生态修复。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将166个湖泊纳入市级河湖长责任范围,着力推动全市湖泊水环境质量整体提升。
(三)积极推进湿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一是科学核算湿地碳汇。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武汉湿地碳汇计量典型方法学、碳汇核算标准和计量模型研究。二是积极探索减排增汇技术。结合湿地保护修复重大项目,开展修复前后碳汇对比研究,深入挖掘减排增汇潜力。三是深化碳普惠体系建设。大力丰富碳普惠方法学种类,构建科学、准确的碳普惠减排量算法,加快推进湿地碳普惠体制机制建设,探索开发湿地碳普惠体制机制,创新湿地碳汇产品开发。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2025年7月15日
分管领导:李华怡 联系电话:85805382
经办人: 张 强 联系电话:85805621
邮政编码:430015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