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

发布时间:2021-11-23 16:17 来源: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索 引 号: 731074791/2021-69394 分     类: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
发布机构: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成文日期: 2021-11-23 16:17
文   号: -- 发布日期: 2021-11-23 16:17
效力状态: 有效

一、校园基本概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以下简称“未来城校区”)位于东湖高新区。占地面积710亩,容纳本硕博学生9500人,教师1000人。

二、碳减排目标

2022年,碳排放相对于2015年减少13%;新建建筑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验收率和绿色建筑认证达到100%;机械式停车库或地下停车库有效服务教职工,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40套;可再生能源电量消费比例高于2%。

三、低碳工作成效

(一)建立低碳能源系统。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实现机组夏季制冷、冬季供热的节能运行需要;打造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宿舍楼、科教楼、体育馆等提供日常生活热水;在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桩。

(二)开创低碳产学研先锋。与省生态环境厅、省气象局、省碳交易中心等单位长期紧密合作,成为华中地区低碳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率先开设“碳管理”课程,研发“碳交易沙盘”系统;自主研发常温常压液体有机储氢技术;联合建设加氢站等。

(三)建设海绵校园。在校区道路使用混凝土透水砖,通过雨水收集系统与地大湖相接,致力于打造海绵校园。

(四)废弃物分类集中处理。校区所有楼栋设置分类垃圾箱和分类宣传栏;固体有害垃圾采用集中无害化处理;实验室固体垃圾种类实现分散收集、集中分类处理。

(五)增加林业碳汇。结合地质、地形等自然条件,合理利用丘陵地形,规划水系,营造园林式、生态化的校园环境,绿化率超过35%,预计可实现碳汇总量99.6吨。

四、近零碳实现路径

(一)升级改造电力监控系统,增加实时数据采集、运行监测、耗能统计分析、能耗综合报表、电能质量监测等11项功能,预计人均教学科研用电量下降10%;建设智慧中央空调节能系统平台,实现能源控制、管理、运维一体化平台;进一步增加未来城校区太阳能建设面积。

(二)全面完成新建建筑绿色建筑认证工作;开展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公共建筑试点,申报东湖高新区示范项目;利用公共照明G-BUS系统智能平台,优化公共区域照明节能控制。

(三)增建40个以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多种措施鼓励教师购买新能源汽车;鼓励教师乘坐通勤车等公共、共享交通方式;完善校园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四)采用管网补漏、更换以及管理等措施,降低管网漏损率;将学校人工湖内的水进行处理,用于学校厕所冲洗、绿化浇洒及道路冲洗,提高中水利用效率。

(五)建设50m2校园碳中和展览室,宣传碳中和概念、政策、措施、技术等;建设近零碳跨学科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有重大突破;建设一带一路低碳经济实验室,开展低碳经济相关研究;开设3-5门近零碳、碳中和课程,完成《近零碳排放学校(综合性大学)建设指南》研究。

(六)加大校园园林景观、绿地建设力度,绿化率力争达到38%;逐步开展屋顶绿化工作,绿化面积不低于1000m2。

(七)建设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统和智慧能源监管平台,同“碳惠荆楚”大数据平台进行对接,定期发布学校碳排放年度报告。

(八)推进近零碳“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打造“X+1+X”的产学研共同体;探索学校大型学术活动和秋季运动会碳中和。

【 打印 】 【 扫一扫 】
【 收藏 】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