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科技支撑,促进我市河湖岸线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12月15日,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第十二期“环保专家月月讲”活动。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朝辉出席活动并讲话,局领导班子成员及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干部职工通过现场和视频会议形式参加活动。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颉主持活动。
此次活动,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环境与灾害研究部主任肖飞以“遥感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领域中的应用”为主题进行了现场授课,系统介绍了遥感技术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河湖水体监测、碳监测、温室气体监测等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和技术支撑作用,结合“长江武汉段生物多样性遥感调查与观测评估”长江驻点二期研究项目,详细讲解了利用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实现对长江流域武汉段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生态系统干扰状况、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重要物种及生境分布等方面进行遥感监测的技术过程,并展示了2022年、2023年调查成果。活动中大家还讨论交流了遥感技术在我市生态环境管控中的应用前景。
张朝辉强调,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干部职工要学技术、用技术,加强遥感等先进技术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水质监控、监测执法等方面的应用,以技术创新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颉指出,此次讲座既是长江驻点研究项目的成果报告会,也是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应用的科普学习。要结合工作实际、拓展思维,将遥感技术更多应用于水、气、土、生态等方面的环境保护工作。一是要提高生态科技创新意识,以问题为导向,积极谋划运用遥感、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科技创新试点示范项目,以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动重点领域有效治污。二是要加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探寻工作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度融合。
2023年,市生态环境局着力推进环境科技创新和应用,开展“环保专家月月讲”活动,全年共举办活动12期,邀请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国内生态环境领域知名专家进行专题授课,分别讲授了污染治理、“无废城市”建设、环境经济政策研究、环境导向开发(EOD)、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等领域的先进成果和实践案例,引导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干部职工了解前沿理论、先进技术,开拓视野,以学促思、以学促用,提升干部职工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推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助力我市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