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春后首个工作日,省委召开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作出重点实施美丽湖北等七大战略,整体提升生态承载力等七个能力的重大部署。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会议提出,锚定武汉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奋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新春第一会”精神,凝聚思想共识,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了“建设美丽湖北,提升生态承载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主题学习活动,面向局系统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党外干部、工青妇组织成员、业务骨干、先进个人征集了一系列创新思路和务实举措,现开辟“建战略支点、筑生态高地”专栏刊发系列文章,为建设美丽湖北、提升生态承载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贡献智慧力量。
筑牢辐射安全防线
以技术赋能美丽湖北建设
武汉市生态环境安全中心 叶安琦
在武汉市2025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张朝辉局长强调要“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典范”,传递“建设美丽湖北,提升生态承载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的美好愿景。作为湖北省会城市,武汉的生态保护实践不仅关乎城市自身高质量发展,更为全省乃至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示范。作为武汉生态环境系统的一员,我有以下几点学习感悟:
一、以政治引领为根本,践行“两个维护”的生态担当
会议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武汉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高度自觉。从迅速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到开展“清仓见底”专项行动落实中央环保督察要求;从制定《武汉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典范行动方案》,到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无不彰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这启示我们,建设美丽湖北必须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生态保护全过程,以政治执行力检验政治判断力,在服务全国大局中找准湖北定位。
二、以系统思维为方法,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武汉路径”
武汉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协同共进的辩证统一。无论是“三源四型多法”治理农村黑臭水体、“一园一策一图”化工园区监管,还是碳普惠体系创新等案例,都体现出了“精准施策、系统推进”的治理智慧。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为全省探索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实践样板。这表明,提升生态承载力需打破部门壁垒、区域界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以生态优势赋能产业升级,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三、以人民为中心为宗旨,筑牢“美丽湖北”的民生底线
“全年受理信访举报投诉同比下降11.8%”“噪声地图平台助力宁静小区建设”,这些工作成果生动诠释了环保为民的理念。无论是解决南湖、斧头湖等历史遗留环境问题,还是实施路灯喷雾降尘等民生工程,都体现了“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建设美丽湖北必须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抓手,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作为辐射工作人员,我深刻认识到,辐射安全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生态承载力的关键环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把握辐射安全的重要意义。辐射安全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是一项政治责任。2024年,我市完成废旧放射源安全送贮153枚,全年未发生辐射安全事故。作为湖北的核技术利用大市,应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辐射安全纳入“美丽湖北”建设的总体布局,强化对医疗、工业、科研等领域的辐射安全监管,动态梳理废旧放射源,严守安全底线;优化辐射类项目服务,推动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健全突发辐射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提升快速处置能力。二是强化技术支撑,提升辐射监测科学化水平。张朝辉局长在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环境管理数智转型”,这对辐射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市的辐射监测网络在技术精细化、数据应用化方面仍需突破。未来,在完善辐射监测监控体系方面可围绕完善硬件设施、实现“一张图”统揽,深化跨部门数据共享、强化风险预警能力,创新监测技术手段、破解传统监测盲区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三是锤炼过硬本领,打造辐射安全铁军。会上还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建设全面加强”,作为一名辐射安全领域的技术岗位人员,需以“专业立身、实干兴业”为准则,时刻秉持“以学促干”的原则,通过辐射环境监测大比武等契机,加强专业学习,持续更新知识储备;在辐射环境风险排查、辐射环境监测、事故应急处置等工作中发扬“钉钉子精神”,践行铁军风范。
我将以此次会议精神为指引,立足本职岗位,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筑牢辐射安全防线,为武汉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都市贡献智慧和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