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紧紧围绕“干部素质提升年”六项行动要求,全面对标生态支点建设,实施“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擦亮‘美丽武汉 理润江城’品牌”系列举措,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生态文明理论宣讲队伍,讲好美丽武汉故事,为扩大武汉生态环境保护影响力提供坚实保障。
导师引领,让宣讲更冒“热气”
“你知道生活污水是怎么处理的吗?”“其实生活垃圾焚烧一进六出,都是宝。”9月12日,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报告厅内气氛热烈,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宣讲正在举行。市生态环境宣教中心青年干部刘婷婷以生动有趣的互动、深入浅出的讲解,让近400位新生近距离感受环保设施的魅力,向他们发出参观践学的邀请函,一同揭开“一滴污水神奇变身”“垃圾焚烧变废为宝”的神秘面纱。
9月27日,由人民日报、长江日报长江江豚工作室共同创作的《献给长江的演讲》创意短视频在全网播出,刘婷婷作为武汉生态环境志愿者代表,通过全英文演讲,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参与长江大保护并见证江豚回归的故事,展现了志愿者在长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的生动实践。
年轻人最不缺的就是活力和热情,最应该给的就是实践的舞台。“我们专门为刘婷婷量身定制了培养计划,从内容策划、表达技巧到现场应变,对她进行指导。带着她一起到社区、到学校、到群众中去,帮助她快速掌握与公众沟通的艺术,让她能够自信从容地站在宣讲舞台。”帮扶导师王彬彬分享道。“生态环境宣教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政治工作,导师组将政治理论、工作经验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系统化培养优秀青年干部,为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加油站和发动机储备扎实的后备力量。”生态文明宣传导师组长姚曦补充介绍道。
作为公众最直观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渠道,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一直是保障公众环境治理知情权和监督权的有效途径。“今年,我们邀请了中宣部先进个人长江文明馆讲解主任章悦为环保设施开放单位赋能。”8月27日举行的武汉市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交流活动中,章悦围绕肢体语言、发音技巧、口语表达、讲解技巧等多个环节,为21家开放单位的讲解员提供细致指导。今年,武汉市有两家单位参与“美丽中国我先行,环保设施齐探秘”全国直播,吸引超过91万人次观看,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云端或实地参与开放活动,环保意识的种子正悄然在公众心中生根发芽。
深入基层,让宣讲更接“地气”
“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追求,让每个居民百姓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转角遇美也应该是我们的目标。”7月15日上午,北湖街道环保社区党委书记尹艳在课堂上,分享环保社区在“党建引领+机制创新”“市场运作+惠民利民”“全龄参与+宣传激励”“文化浸润+文明养成”的“4+融合”为基层治理注入绿色动能的做法和经验。
今年,“武汉市社区党组织书记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首次迎来生态文明专题课程,“美丽武汉 理润江城”宣讲队聚焦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围绕公众关注的生态环境保护热点等,通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语言,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特别是与基层“用得上、用得好”的办法有机结合开展宣讲5次,受到培训学员的一致好评。
今年,理论宣讲队还公布10名生态环境志愿科普宣讲员名单,推出15门生态环境保护志愿宣讲课程,以“务实管用、彰显特色、差异需求” 为导向,以“点单式”服务为基础,有效推动社区“点单”、队伍“派单”、宣讲员“接单”、社区“评单”的宣讲模式,让生态文明浸润美丽武汉每个角落。
志愿服务,让理论宣讲更具“人气”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对我来说是全新的领域,但是我并不胆怯,因为我有着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8月14日,在全国生态日暨武汉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现场,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公布16位分队召集人名单,这份人员名单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涵盖了社会组织、高校、企业、社区等各界人士,他们发挥各自专长,推动实现了区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社会化队伍全覆盖,促进社会力量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双向奔赴”。
9月24日,近百名居民群众相聚在家门口的江欣园体育公园,7支队伍在“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定向趣味活动”现场,共同参与“公园寻宝”“智力飞盘”“你划我猜”“互动问答”等与垃圾分类有关的各类有趣小游戏。“我们将运动健康与生态环保深度融合,通过一系列体育锻炼和游戏环节,科普环保知识。”总队汉阳区分队召集人郭少颖说道。
“我们将充分发挥总队的引领作用,做好贴心人、当好娘家人,联合各分队结合居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开展一系列喜闻乐见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在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中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总队召集人柯志强高兴地分享道。从长江岸边到东湖之滨,从社区小巷到企业园区,总队已联合各分队开展20场群众参与度高、社会反响好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初步形成了齐心协力、同向发力的志愿服务新格局,有效汇聚了全民参与环保的热情。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下一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深化干部素质提升,多关注群众生态文明“身边”的烦恼、“身边”的困难和“身边”的倾诉,创新公众参与方式,当好群众的“翻译官”,做好群众的“向导”,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与普通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为推进美丽武汉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