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贯彻落实省营商办关于2025年度优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今年以来,武汉市生态环境系统以“助企环保一件事”改革为抓手,通过机制创新、政策赋能与精准服务,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转型。
“以前总愁不同行业环保要求差异大,大企业的管理经验学不来,小企业的简化办法又不敢用,现在试点培训直接按行业‘量身定制’内容。”参加完东湖高新区环保骨干培育试点首期培训后,某搅拌站环保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317家参训企业的共同心声。
2025年,东湖高新区环境水务局创新推出“助力企业培养千人环保业务骨干”试点改革,聚焦工业地产、核技术利用、搅拌站、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医药及医药用品制造、卫生等7个重点行业,覆盖大中小微各类规模企业,以“分类施策、精准滴灌”的培育模式,为区域企业环保合规注入专业力量。
分类培育落地:定制行业课程,适配各类规模
“不同行业的环保风险点天差地别,医药企业怕废水超标,核技术利用单位愁辐射安全,搅拌站则受困于扬尘管控。试点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一刀切’培训模式。”东湖高新区环境水务局分管负责人表示。针对7大行业的环保特性,由行业专家、执法骨干、标杆企业代表组成讲师团体,定制专项课程,结合大、中、小微3类企业规模设计差异化培育路径,确保每个行业、每种规模的企业都能获得适配的骨干培育方案。
聚焦“一件事”:整合资源,让企业少跑腿
“助企环保一件事”,核心是把企业在环保领域的“多头需求”整合为“一站式服务”。培训方案确定以来,东湖高新区环境水务局共开展了环境安全自治联盟、环境管理等6次主题培训活动,联合各园区办、环保公司共同搭建服务平台,将辖区企业的环保负责人“请进来”,避免企业因政策不熟悉、流程不清楚反复跑腿。在培训现场,从政策解读到实操指导,从经验分享到疑问解答,所有内容都围绕“企业环保全流程”展开。无论是企业分享的“医疗废物+废水”等管理实操样本,还是行业专家讲解的“环评手续+第三方选择”要点,亦或是东湖高新区环境水务局梳理的“排污许可+辐射安全许可+危废管理”办理指南,都精准对接企业在环保工作中的“痛点”“堵点”,将分散的环保要求整合为“一件事”的清晰路径,让企业一次性掌握全流程规范。


破解“办事难”:精准指导,给企业划重点
“以前总担心‘未批先建’踩红线,也不知道环评报告要关注哪些细节,这次培训直接把‘合规清单’列出来了,心里踏实多了。”某民营医院环保专员的话,道出了不少参会企业的心声。针对小微企业普遍认为的“环保手续复杂、合规风险高”问题,培训特别设置“政策+案例”双解读环节。通过真实违法案例剖析“未批先建”的法律后果,同时指出环评报告中“医疗废水处理工艺”“危废暂存设施”等核心关注点,甚至细化到“第三方机构需具备的资质条件”,帮企业避开选择误区。东湖高新区环境水务局则直接“手把手教学”,将排污许可办理的“申请条件、所需材料、办理步骤”制成清晰指引,把医疗辐射安全防护、危废台账建立的“操作标准”逐条拆解,让企业不仅知道“要做什么”,更清楚“该怎么做”。
强化“实效感”:互动测评,让服务有回响
“我们企业规模小,危险废物量少,收运频次怎么定才合规?”“废水处理设施的自行监测,每个月要测几次?”在互动答疑环节,企业提出的问题都直击日常运营中的实际难题。东湖高新区环境水务局及行业专家现场“把脉问诊”,逐一给出解决方案,真正做到“企业有疑问,当场有回应”。
为确保“助企环保一件事”落到实处,培训还增设环境管理知识现场测评,内容涵盖政策法规、实操流程、应急处置等,通过“以考促学”检验企业学习成效。“测评不仅帮我们巩固了知识点,还发现了台账记录不规范的问题,后续整改有了明确方向。”某企业负责人说。这种“培训+答疑+测评”的闭环模式,让“助企服务”不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帮企业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压实“长效性”:多方联动,为发展筑根基
环保工作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参与者。“助企环保一件事”不是一次性服务,而是长期责任。各企业将以培训为起点,完善内部环境管理制度,从源头控制污染。依托过往三年培养近千名环保业务骨干的经验,2025年东湖高新区环境水务局开展“助力企业培养千人环保业务骨干”试点工作,通过系统培训、考核筛选,最终成功培育出317名专业素质过硬、实践能力突出的环保业务骨干,有效填补了企业绿色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缺口,满足了企业对环保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线上咨询+线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企业提供后续服务,确保“环保一件事”办到底、办到位。

“助力企业培养千人环保业务骨干”试点改革,是以“助企环保一件事”为抓手,为各行业企业健康发展筑牢环保基石的生动实践。下一步,东湖高新区将持续为企业纾困解难,让“助企服务一件事”更精准、更高效,助力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来源:政策法规处 东湖高新区环境水务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