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水生所豚馆里的江豚。 张先锋 摄
长江网8月26日讯 江豚重新出现在长江武汉段!26日,中科院水生所专家王洪铸在接受长江网记者采访时认为,“这从一个侧面,证明长江大保护战略启动两年,长江水生态短期内有向好转变的趋势。”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中科院水生所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洪铸介绍,几年前,长江流域面临严重的水生态环境危机, 水生生物资源受到严重威胁: 白鱀豚、白鲟等珍稀物种基本灭绝,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四大家鱼” 等卵苗量大幅减少, 长江江豚数量仅存1000头左右。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中科院水生所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洪铸。
据悉,国家启动长江大保护战略,湖北省和武汉市打响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 2018年以来,武汉市十大标志性战役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各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举措,包括沿江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城市水体水质提升整治、港口码头整治、非法采砂整治、饮用水源地保护、城乡垃圾治理等。武汉市也成立了由中科院水生所牵头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武汉市驻点工作组,为武汉市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水生生物博物馆馆长张先锋。
“江豚作为长江里的大型哺乳动物,对水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武汉有很多的沙洲,由于长江汛期水位上涨,沙洲被洪水淹没,加上长江武汉段全面禁捕,生态环境改善,沙洲里的鱼多草多树多,又没有船只和人为因素的打扰,江豚就能来此自由自在地觅食。”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水生生物博物馆馆长张先锋表示,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某些物种在该生态系统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了这些物种,就会影响到其他物种的生存,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这些关键的物种就被称为该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比如长江江豚就是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其种群状况是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种,它是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一个代表。
天鹅洲保护区网箱里面的江豚。张先锋 摄
中科院水生所专家给你科普“微笑天使”江豚
江豚现在有多少头?哪里住的江豚最多?武汉人为什么特别喜欢江豚?说它在未来15年或将消失,是不是危言耸听?国家对江豚保护有什么最新的政策和措施?26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就此采访了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水生生物博物馆馆长张先锋。
问:江豚现在有多少头?湖北哪里住的江豚最多?
答: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显示其野外种群数量约为1012头。湖北省内,长江天鹅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有80多头,监利何王庙省级自然保护区里有约20头。
问:江豚平时有哪些有趣的习性?
答:长江江豚和人类似,妊娠期约11~12个月,每年5~9月为产仔高峰,每胎产1仔。它们靠吃鱼为生,喜欢成群活动,能发出人们几乎听不到的超声波信号,信号包括两类,高频脉冲信号和低频连续信号。
江豚性情活泼,还十分调皮,常在水中上游下窜,身体不停地翻滚、跳跃、点头、喷水、突然转向等动作。直立游动时,身体的三分之二都露出水面,与水面保持垂直的姿势,能够持续数秒钟。以前,在长江武汉轮渡边,人们都可以看到江豚,它们喜欢紧跟船后,顶浪或乘浪起伏,还有趣地吐水,跳跃,我想,这也是武汉人十分喜欢它的原因。
问:有资料称,江豚在未来15年或将消失?
答:长江江豚仅存千余头左右,貌似很多,其实细分析,处于成年的能繁衍后代的,少之又少。目前,长江江豚已属极度濒危物种。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皮书“极危”物种。
之所以说15年或将消失,指的是,科学家用一个叫做“漩涡模型”的数学模型,模拟推算的结果。是有严格定义和假设条件的,如果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江豚15年后可能就和白鳍豚一样,从我们身边消失,如果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这一结果会被延迟,甚至不会出现。
问:这些年在保护江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起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长江江豚保护行动计划(2016-2025)》正在积极实施,长江江豚的保护态势和保护网络已经形成,在长江中下游及两大湖区,已建成8个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目前,位于湖北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我国首个长江江豚迁地种群,已从最初引入的5头,加上后来又陆续引进一些个体作为“建立者”,主要是通过这些“建立者”繁衍,已增长至约80头;长江江豚整个迁地保护种群数量已达到约120头,每年约有10头幼豚出生,迁地自然保护已初见成效。同时,在人工环境中开展的长江江豚繁殖研究,已获成功繁殖个体,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结果和技术,不断为长江江豚自然保护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长江江豚拟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其实,早在多年前,我们就按国家一级保护物种的标准,对长江江豚进行管理。
问:普通市民,如何参与到保护江豚的行动中?
答:保护长江,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武汉市民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参观有珍稀动物馆藏的博物馆、饲养馆,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提升个人对珍稀动物的认知与保护意识。还可以参与到一些具体的易于操作的生物与环境保护活动中,比如加入志愿者组织,打捞湖面垃圾,处理废弃物,打击非法捕捞等。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绿色出行,不干扰动物的生活,不买不吃受保护的动物,坚持做好垃圾分类等。 (记者戴红兵 通讯员李芳 于海涛 孙慧)
【编辑:张玲】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