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持续提升文明施工水平。
在风景秀丽的东湖边,3栋钢结构的玻璃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房屋之间用木质板材路连接,绿树掩映之下,让人仿佛来到一处精致的网红打卡地。
这是武汉生态环境投资发展集团下属市政建设集团桥梁分公司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项目部的所在地,3座玻璃房与后面的一排办公区,全部因地制宜,按照周边地块环境特点而建,没有任何水泥硬化措施,尽量采用木质的材料,让土地和房屋也能“自由地呼吸”。
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办公点为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体院EOD项目指挥部,与同样位于东湖风景区内的环保疏浚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两个各具特色的多功能项目部,还有两座标准化智能化建设场站——西藏中学脱水站、青王路脱水站。开建以来,作为桥梁分公司发展水环境专业的排头兵、水环境治理专业展示窗口,项目部已成为桥梁分公司水环境治理专业文化的靓丽名片。
生态绿打造环境工地样板
坐落于武汉体育学院旁的EOD项目指挥部,在很多合作方和参观者的眼中,是绝对的“高颜值”工地项目部。3座玻璃房分别为会议室、小会议室和水生态技术展示区,采用钢结构+玻璃的建设方式,让房屋整体呈现“通透、生态”的视觉效果。
而项目部的“匠心”不仅是“颜值”,更是整体建设过程之中的生态化小细节。3座房屋的底座全部是采用钢脚架,没有任何水泥路面;房屋的选址,也是在原有的一块绿地的基础上择空地而建,没有砍伐一棵树木,甚至还补种了大量的低矮树木,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效果。
以大会议室为例,传统的吊顶是采用大块的铝板,会显得传统而固化;这个会议室的吊顶使用的是项目部之前遗留下的木方板材,灯具可以镶嵌其中,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也引来不少同行的效仿。“其实造价不高,但木质的材料和纹理,与周边的环境相呼应,效果特别好,也让项目部成为我市首屈一指的集智能化办公、智慧化工地管理、水生态技术展示和示范区于一体的绿色生态环保指挥部。”项目副书记方荣介绍。
位于东湖边的环保疏浚技术研究中心,同样整洁而清爽。走进项目部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玻璃板房的大会议室和仿真平台演练中心,相邻的是办公区以及研发场地,后面是宿舍区、食堂等,场内还布置有篮球场等场所,配置全面,可谓是“小而全”。
污水处理智慧化标准化
在东湖水环境提升项目的西藏中学脱水站,入口处的刷脸入场模式提醒大家,这是一个正在争分夺秒抓紧施工的工地。走进偌大的厂区内,却见不到几个人。原来,站场内的污水处理采用工厂化、标准化的方式,智慧化的管理模式,让整个场区内整洁有序而高效。
作为全自动、远程智能化控制的环保疏浚底泥干化固结一体化场站,场站占地约6万平方米,每日清淤量最高可达5000立方米,是武汉市目前规模最大的脱水站。除了配备传统疏浚处理工艺所需的沉淀池、均化池、干化车间等系统之外,脱水站还配备行业领先的尾水处理系统,通过该工艺处理后的尾水,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一级A标准,满足东湖项目环保要求。
干化车间位于主场区内,机器全部自动化运行,走在车间里,除了机器的运转声响,只有两三个操作人员在其中随时查看机器的状态。车间里设置的监控室,监控整个干化处理全过程。“以脱水加药为例,机器会自动监测淤泥的浓度,进行合理的配比,实时调整用药量,使得压滤过程更顺畅,该操作完全无需人工处理。”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项目副总工李晓明介绍道。
项目常务经理田久晖介绍,项目部一直致力于运用科技创新实现智能化管理,无论是行政管理中智慧工地平台建设、OA信息采集、智能化测温仪器运用,还是生产中智慧水务系统运用、全智能化清淤系统的运用,立志打造成行业领先的科技型、创新型项目部。
科研攻关助力水环境治理
以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为试点,2019年12月,由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桥梁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环保疏浚中心。
该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环保疏浚技术底泥处理配套技术应用、核心装备优化、关键技术突破等,逐步建立环保疏浚技术科研攻关、工程设计、工艺方案、工程咨询、工程承包在内的全产业链服务,在湖北乃至全国河道与湖泊污染治理行业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项目常务经理田久晖介绍,技术中心配套有室内试验区及室外试验区,包含绞吸仿真平台、环保疏浚与脱水固结一体化沙盘、土壤与水质检测实验室、制砖机、小型板框压滤机等设施及多套实验设备,可应用于工程技术教学、新员工操作培训、科学试验研究等多种用途。目前,环保疏浚技术中心推行学科带头人制度,已取得13项疏浚技术相关成果。
据悉,项目部自成立以来,在各项应急项目中发挥出重要作用。2019年9月,项目部奋战两个月完成东湖三清任务;2020年1月到3月底,项目部参与火神山、日海方舱医院建设等防疫应急项目;2020年夏季,项目部作为市防汛抢险航发一中队一分队,先后参与八铺街江盛西路排渍、九峰桥抽排、沙湖港清淤等多个项目。
撰文:方荣 李洁云
供图: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