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环境新闻

最严“水考”效果初显,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在II类

发布时间:2020-11-16 09:01 来源:长江日报

▲东湖磨山。李永刚 摄

碧水武汉,世界东湖。东湖,是武汉166个湖泊中最负盛名的一个,也是武汉打好碧水攻坚战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东湖最大子湖郭郑湖鹅咀处,水草丰茂摇曳,鱼虾穿行,水鸟翩跹。今年9月开始,“‘水下森林’重现东湖”频频刷屏。

据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8个水生态修复先行区即将开始行动,14余万平方米沉水植物长势良好。

▲夜幕下的东湖“水下森林”。市碧水集团供图

“水下森林”还在不断扩域。汤菱湖和小潭湖又将新增132万平方米的“水下森林”。“水下森林”正逐渐在东湖连点成面。东湖的水生态修复是武汉保护碧水的一个缩影,碧水攻坚战的成果正逐渐显现。

明年,东湖主湖区有望出现350万平方米“水下森林”。

与此同时,一批地块土壤修复工作进展顺利。原武汉力诺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场地土壤治理修复已基本完成。原武汉无机盐厂、原武汉环宇化工有限公司场地土壤治理修复正在施工,预计2021年上半年完成验收。

▲东湖听涛景区碧潭观鱼。张传明 摄

10月30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收到一份长江断面水质考核通报,这是最新的“水考”成绩单。与去年相比,辖区内牛家村考核断面水质改善明显,今年1至9月,牛家村考核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变化情况为-8.44%,达到了II类水质。

而这个断面去年因为水质监测结果不达标,被罚150万元。

一年以来,全区上下狠抓水污染治理,效果立竿见影。根据核算结果,预计今年年底牛家村考核断面将由“下降扣款”变为“改善奖励”。

2017年,武汉在全国首创跨区断面水质考核。

之前长江武汉段只设置了出口和入口处的水质检测,市内哪个地方水质发生变化,无从得知。

▲青山江滩的绿道,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景观。记者胡九思 摄

“水考”单月考核,双月通报,年度算总账。根据水质检测结果,如发现有不达标的水质监测断面,生态环境部门要求他们排查污染源,制定整改方案。

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量化考核,形成倒逼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和责任,加速各个区的水污染治理”。

如今,最严“水考”效果初显。2019年长江武汉段,11个跨区考核断面综合污染指数较2018年全部同比下降,水质均实现好转,长江武汉段两个“国考”断面杨泗港、白浒山水质达到II类,优于国家考核目标。2020年以来,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在II类。

▲沙湖公园科普示范区内,水质治理已初显成效。记者雷衎 摄

保护水环境,仅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更需民间力量的参与。

每次见到马陟时,他总在策划下一场河湖保护公益活动。42岁的马陟,是武汉“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会长。前不久,在水利部、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主办的“寻找最美河湖卫士”活动中,他还被授予“民间河湖卫士”称号。

“因爱水与同道结缘,从2010年一起做环保公益活动,后来干脆成立了‘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社会组织。5年来,牵头为武汉全市河湖征集民间河湖长,成为协会每年的盛事。”马陟回忆道。

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成为了发掘民间河湖长的公益平台。

2015年,协会开始在全市公开招聘民间湖长;2017年在全市范围内为166个湖泊公开征集民间湖长;2019年底,又为武汉市34个市级重点河湖征集了民间河湖长,有近万余人参与民间河湖长系列相关活动。

5年来,“爱我百湖”协会积极培育和发展民间河湖长队伍,探索出了一整套涉河湖问题发现反馈机制,搭建起官方河湖长与民间河湖长沟通平台。通过对话交流,形成了河湖保护的良性循环。

“以武汉‘爱我百湖’协会为平台,马陟及其团队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连接政府、企业与公众共同参与水环境保护的发展路径,吸引了最广大的民间环保力量加入进来。” 市河湖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武汉河湖治理已全面进入官方河湖长、民间河湖长、数据河湖长“三长联动”阶段,共建共治共享的全社会参与体系日益得到完善。

来源:长江日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