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环境新闻

40年“绿色之路”武汉园林院再起航

发布时间:2020-12-28 09:16 来源:长江日报

从汉口江滩到东湖绿道,从中山公园、沙湖公园到武汉园博园、戴家湖公园,在武汉生态建设版图上,武汉城建集团旗下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园林院”)设计的“生态作品”随处可见,让市民尽享家门口的宜居生活。秉承“以生态当总设计师”的理念,走过40年历程的武汉园林院以工匠之心,创新与情怀,为城市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生态地标,一批园林作品已经成为武汉的城市标杆。3000多项设计作品遍布全国各地。

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不仅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从起初的见缝插绿、拆违透绿到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更新、公园城市和湿地花城建设,武汉园林院一直以“守正创新”的精神打造精品,为城市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让武汉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见缝插绿、拆违透绿到公园城市、湿地花城

“武汉园林院走过的40年,也是武汉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40年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我们与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可以说是武汉这座城市成就了我们。”武汉园林院总经理杨念东介绍,武汉园林院是华中地区最早的风景园林设计甲级资质专业设计院,2000年以前,承担的大多是老公园的提升改造,更多围绕景观建筑、亭台楼阁来设计,如武汉动物园、中山公园、洪山广场等,大型生态绿化项目比较少,大多是见缝插绿。2000年以后,城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按照城市品质提升的需求,从见缝插绿转变为拆违透绿、规划建绿,随着绿线的划定,蓝绿空间更加大气鲜明,武汉园林院也开启了大型园林绿化景观项目设计。

2005年,武汉获批国家园林城市,2018年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这一时期,大规模的城市公园改造、绿道建设、滨水景观、道路绿化景观、地标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武汉园林院则承担了大部分项目的规划设计。这其中以黄鹤楼东门景观改造、沙湖公园、东沙绿道、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武汉园博园、戴家湖公园、中山大道综合改造、环东湖绿道、两江四岸江滩建设、光谷综合体地面景观等为精品力作,着力改善武汉市人居环境。

尤其是近5年至10年来,在山水田园间,在城市建设中,武汉细细描摹出公园城市的样子。园林绿化不再只是城市的点缀,而是要将整个城市与公园融合成“公园城市”。随着101公里的东湖绿道成环,环金银湖绿道成形,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将城市灰带变成绿带,军运会绿化品质提升,“百里湖岸连四季、千亩半岛赏繁花”的生态景观处处可见,城市的大绿空间、绿色骨架不断延伸铺陈,大地花海随处可见。武汉还拥有了世界规模最大最长的两江四岸景观。

多水多湖的武汉,还在打造湿地之城。由武汉园林院设计的径河公园已经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附近的居民三三两两,经常来到绿道上散步休闲,体验家门口环境的巨大变化。

攻坚火神山医院绿化设计

下沉社区筑牢防控一线

危难时刻园林人吹响“集结号”

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武汉保卫战中,武汉园林院干部职工也奋战在前线。

在疫情最危急时刻,收到火神山医院建设任务,通宵奋战,在24小时内完成绿化设计方案。

疫情期间,武汉园林院陆续组织党员干部职工170余人下沉到全市12个对口社区和10个就近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下沉人员占设计院公司总人数的85%,其中成批次对口帮扶了江汉区汉兴街党建办公室、汉兴街民航里、汉兴街新松里、硚口区长丰街长丰社区、武昌区粮道街民主路等社区。这些下沉人员坚守阵地,做好“服务员”“宣传员”“调查员”“调解员”角色,为筑牢基层防疫,打赢全市防疫攻坚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体现了园林人的责任和担当。

文化线:充分挖掘本土文化、描绘汉派园林图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精进,武汉园林院不断挖掘地域特色、地域历史、文化,以及老百姓生活需求,进行适应性设计。“其中以沙湖公园为范例,我们的设计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得益于对本土琴园文化的挖掘。”武汉园林院负责人说。

武汉园博园也是将荆楚文化中的“荆山楚水”与场地融合,园区规划以楚文化为主要设计构思,通过“北掇山、南理水、中织补”的手法,规划东西山轴和南北水轴,形成了以荆山、楚水为主体的公共景区。东湖绿道设计也有效串联起东湖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生于斯,长于斯,作为本土企业,武汉园林院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地方文脉传承的优势。”

日前,沿武昌临江大道延伸的武昌生态文化长廊正在建设中。将站在武九铁路北环线百年的历史高度,一线串起江南十五景,保留铁路文化元素,将原先的城市割裂带变成城市活力带。“北京在尝试将京张铁路旧线改造成遗址公园,武昌生态文化长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武汉园林院负责人说。

生态线:生态治理与修复踏出“武汉样本”之路

深秋的武汉园博园,层林尽染,各式园子里的花木争奇斗艳,很多年轻人身穿汉服前来留影,园博园已经成为市民游客绝佳的拍摄场地。

生态治理、生态修复,成为武汉园林院踏出的一条“武汉样本”之路。

已是武汉一张靓丽名片的园博园,从上世纪90年代的生活垃圾场,蜕变为眼下的生态园林,修复后成为“城市绿肺”,通过对垃圾场的快速无害化治理和生态重建,运用“清水型湖泊生态系统”修复工艺,对武汉园博园南部水容量为10万立方米的“云梦湖”进行水体构建和治理,使水质从地表水劣V类提升至地表水III类。为周边13个社区、10万居民创建了一座繁花似锦、水清草绿的开放公园。这次生态修复,让项目斩获2015年联合国气候大会C40奖、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以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等多个国内外大奖,为世界解决类似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武汉样本。

与垃圾场上建起城市公园类似,同样堪称生态回归样本的还有戴家湖公园,一湖碧水变为一池煤灰和垃圾堆,在设计师的妙笔下涅槃重生,蝶变为一座综合性生态公园。

除了垃圾修复,武汉园林院还继续通过海绵改造和水生态治理,做足水生态文章。

位于青山区的倒口湖,是武汉市距离长江干堤最近的湖泊之一,近年进行了海绵化改造。建成以防洪科普为主题,海绵理念为核心的雨洪公园,重点打造区域内的水系统,形成水弹性景观。

襄阳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一期通过塑造地形空间,形成自然海绵系统,创造以生态为主题的景观。

鄂州樊口公园通过构建自然式鱼类洄游通道,恢复水生物系统,践行长江大保护,修复滨江生态。

宜昌秭归木鱼岛休闲公园将原始的库区滨水生态向人文景观生态延伸,顺应长江生态大保护,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地标。

科技线:布局智慧园林,大数据和智慧体验将在园林中应用

下一步,武汉园林院还在布局和谋划智慧园林。在武汉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指引下,运用智慧城市理念,风景园林通过大数据的园林绿化评价系统,大数据管理,智慧管养、生态资源的智慧管理等方面,助力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园林高质量发展。

部分地标作品更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之作。处于珞喻路、鲁磨路交会点的光谷综合体“星河”雕塑与景观,如今已成为光谷的“封面”地标和科技面孔,几乎成为光谷的代名词。

作为武汉地标之一,武汉园林院项目设计团队结合复杂的环境挑战,在景观设计中统筹考虑地上、地下空间,大胆提出璀璨“星河”的设计理念,来展现光谷科技之美。以“星河雕塑”来抽象科技,同时利用高科技的光、电来突出设计主题。向世界展示了亚洲最大综合体的魅力和胸怀。

园林院的“十四五”

实现工程设计全过程咨询服务

争创全国生态园林设计领军企业

“十四五”时期是园林生态板块战略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未来5年,武汉园林院将坚持守正创新,进入全国园林绿化设计行业第一方阵,成为领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特色鲜明”——依托园博会、东湖绿道、湿地、滨水景观等项目精品,打造3-5个艺术品位高、技术难度大、区域特色明显、品牌影响广的样板项目,通过树立鲜明的品牌特色提高全国知名度。

“行业领军”——未来设计院公司的整体水平(包括资源总量、综合实力、品牌知名度等)将在地域上取得突破,立足武汉、覆盖全省、布局全国,打造成区域性行业领军企业。

“生态文旅”——未来3-5年仍然聚焦园林工程,以精湛的专业和国际化的视角创作出推进城市化进程,服务大众幸福生活的精品工程。

“工程设计全过程咨询服务商”——为工程项目提供工程咨询服务,通过成立生态文旅研究院,与集团产业链深度融合等方式,将传统业务范围由单一的咨询、规划、设计转变为集项目前期、规划、设计、设计管理、EPC以及研发为一体的工程设计全过程咨询服务商。

引领行业技术发展

武汉园林院成为标准制定者

“近几年我们主编或参编行业标准、规范特别多,作为行业技术的引领,我们和华南理工大学等10余家单位共同编制完成了《儿童户外游憩场地设计导则》,还有《湖北省郊野公园设计标准》《老旧小区改造景观导则》等。”武汉园林院总工程师季冬兰表示,设计带动了整个园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十三五”规划期内,武汉园林院主编或参编了《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动物园设计规范》《植物园设计规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绿道规划设计标准》《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管理技术指南》等的修改与编制;先后与华中科大联合完成《桥阴海绵体空间形态及景观绩效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华中农大等多家单位正在开展《海绵城市植物的选择和应用》课题。

2019年,武汉园林院正式设立“汉派园林景观特色研究所”,通过研发机构的建设,研究将继续深入,并同步形成研究论文集,为武汉园林下一步建设做好技术支撑。

展望“十四五”,武汉园林院还将成立生态文旅研究院等机构,以标准化、专利化、产品化的模式,产学研一体积极探索研发健康园林等技术产品,提升公司行业竞争力。

参与制定国内及地方行业标准十余项,曾入选2018年度湖北省第一批高新企业,武汉园林院将以此为契机,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项目研发水平、市场价值和品牌价值。2019年,设计院积极组织开展了2021年高新企业重新认定工作,目前已完成18项专利申报,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创新高地。

按照武汉园林院未来的规划目标,将继续完善湖北、武汉风景园林的相关标准,助力长江大保护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城市绿地景观品质的提升,建立绿色发展指标。

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将带来新课题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高翅表示,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两个行动,即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将是我们面对的新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在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高”和“新”当中,园林人要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武汉园林院下一步将向新型城镇化、村镇拓展,依托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平台,整合全省资源,还要将生态修复,城市更新的理念、技术、方案向外输出。

目前,武汉园林院还参与了武汉“湿地花城”的研究和规划。此外,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园林景观设计、老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等绿色福祉,都将更多地惠及老百姓,更多地出现在15分钟生活圈中。数据显示,今年武汉要建成100座“口袋公园”,武汉园林院承担了一部分的设计,其中,位于东西湖吴家山临空港大道的“书香·公园”刚完工不久。半封闭式的“读书盒子”内设桌子、座椅、照明和USB接口,不论早晚,不论晴雨,市民皆可入内阅读。

未来,武汉园林院将“立足武汉,面向湖北,放眼全国”,站在全市高度谋划一系列生态治理项目,推动生态建设市场做大做强;又依托园博园的产品影响力,以“武汉方案”力争实现园博会从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等全产业链输出管理模式。

武汉园林院党委书记、董事长让余敏表示,武汉园林院进入武汉城建集团后新的历史阶段,一定会永葆初心,不懈努力,争当园林设计的排头兵,争当创新绿色发展的弄潮儿。

撰文/韩玮 邓鹏飞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