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黄亚婷 通讯员赵慧娟)不久前,《人民日报》送给武汉“百鸟乐园”美誉。7日立冬,武汉又将迎来一波候鸟来归高潮,由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出品的第二季自然通识课第八课,邀请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武汉区域项目主任、武汉自然教育首席专家、资深湿地水鸟保护专家雷刚,在解放公园湿地科普馆为公众做《武汉——全球迁徙候鸟保护的重要一环》科普。
前两日,沉湖来了迷路的大红鹳(大火烈鸟),让爱鸟护鸟人士兴奋不已。在7日的自然通识课上,雷刚表示,刚刚飞抵天津引发一波聚焦的“鸟界国宝”东方白鹳,再过一周左右可能就要飞到武汉歇脚了。“这是一种大型涉禽,站直了跟一个成年人差不多高,它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细数起来,武汉这座“百鸟乐园”里,受全球关注的也不少,其中之最要数青头潜鸭。这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等级,又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野鸭,全球仅存约1000只,而三分之一的种群都在武汉。
“武汉既是青头潜鸭的越冬地,也是全球青头潜鸭最南端的繁殖地。”雷刚介绍,别看它眼神呆萌,其实在雁鸭群类里它算聪明的,“长期观察下来,武汉府河湿地有大约50种鸟,很多鸟搭巢随意,很容易被水淹没或被毁坏,而青头潜鸭的巢穴选址往往高且隐秘,周围食物丰富。”
从专业领域审视,雷刚说,江河密布、湿地众多的武汉位于全球重要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武汉的重要性体现在这里既是雁鸭类重要的越冬区,又是鸻鹬类等候鸟的重要中转站,还是部分候鸟的重要繁殖地。
据《2020年武汉重点区域鸟类监测年报》统计,从2016年到2020年,武汉鸟类历史记录种类从365种增加至421种。夏季在这里繁殖的夏候鸟、冬季来这里过冬的冬候鸟、迁徙途中路过这里的旅鸟以及常年住在这里的留鸟,都用脚为武汉这座“湿地花城”投票了。“鸟儿对生态环境最敏感。”雷刚解释,“这不只需要园林绿化、湿地面积大,更重要的是食物丰富、栖息地好。近些年,武汉的城市建设尤为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保护湿地、修复水生态、开展自然科普教育等都有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