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逊湖一期示范段改造年内完工
智能排水口雨污分流减少入湖污染
清捞工人划着清捞船,打捞红旗湖湖面上的枯草、断草。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治理是否有成效,要看鸟往哪儿飞,鱼往哪儿游。11月15日,长江日报记者乘坐湖面清捞船深入武汉汤逊湖流域综合治理一期示范段红旗湖湿地,切身感受“鱼翔浅底”的生态自然景观。
■ 鱼翔浅底、水鸟翱翔
1.37平方公里生态湿地尽显自然之美
作为武汉市重大项目,汤逊湖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于2020年9月开工建设,工程包括沿湖59个排水口截污改造、汤逊湖的子湖红旗湖1.37平方公里生态净化。
11月15日清晨6时30分,碧波荡漾的红旗湖上,一天的湖面水草清理工作开始了。40名清捞工人划着清捞船散布在湖面各处,将漂浮在湖面的枯草、断草打捞起来。离岸边不远处的湿地景观内,黑水鸡等水鸟正在芦苇间穿梭觅食,低空飞行的白鹭也时不时扎进水里捕鱼。
武汉生态环境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碧水集团项目负责人殷振介绍,汤逊湖是亚洲第一大城市内湖,其水域面积47.6平方公里,历史上兼具调蓄、灌溉、航运、城乡供水等多重功能。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演变,受雨污混接、初雨径流污染、湖区围垦养殖等影响,汤逊湖沿湖排污、水质恶化等问题开始出现。工程启动前,红旗湖为Ⅴ类水质。
红旗湖是汤逊湖的一个子湖,汤逊湖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属于汤逊湖先导示范项目。按照“治湖先治湾”原则,先治理红旗湖,目的是将其作为主湖生态缓冲区,削减排入主湖的污染负荷,净化湖体自身水质,实现红旗湖水质达标。
经过系统治理后,红旗湖目前的水质得到较大改善,透明度较高。即便在湖中深水区,透明度也达到了2米。
波光粼粼的水面下,苦草、马来眼子菜清晰可见。记者把手伸入水中,能明显感受到沉水植被跟随水流的浮动。放眼望去,沿岸的芦苇、美人蕉等挺水植物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一派野趣横生的自然景象。
■ 最大限度降低入湖污染
沿湖排水口变“聪明”
如此美景得益于一场正在进行的截污“手术”。
记者在一处排水口截污改造现场看到,排水口上方的智能分流井上有3名施工人员在进行调试。该分流井为长方体,内部设有雷达液位计,外部则设有光学雨量计和3个仪表盘。
“他们正在对排水口进行智能化改造。”殷振介绍,为了减少入湖污染,经现场勘查后,汤逊湖沿湖59个排水口要进行生态化、智能化改造。“改造排水口的目的是让其变得‘聪明’。目前正在使用的智能分流井可通过光学雨量计和雷达液位计自动检测雨量大小,从而实现雨污分流。”
据介绍,天晴时,智能分流井可让污水直接通过污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如遇下雨天,智能分流井则会先对污染浓度较高的初期雨水“放行”,让其进入污水处理厂,后“放行”较为干净的雨水入湖。如碰上汛期急需排湖,智能分流井还可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控制,节省人力和时间。
目前,各排水口经合并、改造后,共建设完成52个智能分流井。近百名工人正在奋力加快工程建设,全力冲刺第四季度,确保该项目年内完工。
■ “术”后养护
百万平方米水生植物湖中“安家”
为了使汤逊湖回归自然生态状态,“手术”后的养护必不可少。
“治理湖泊后,黑水鸡等水鸟数量大增。”殷振说,红旗湖治理前期正值春季,湖水水位降至50厘米。为了抢占植被种植最佳时期,300多名工人背着苦草、马来眼子菜等,在水里站成排,走一步插一株,种植过程长达1个月。“种植完成后,我们对红旗湖进行补水,并安排维保人员每天进行维护,确保植被正常生长。”
目前,红旗湖生态净化工程已基本完工,湖区内种植了约90万平方米沉水植物和约10万平方米挺水植物,并投放了2.4万尾食肉鱼类,以控制食草类鱼类“疯长”,避免水生植物被啃食,同时补充了虾类及贝类生物,构建完整生态系统。湖区还设置了10个浅滩湿地,为鸟类提供了生存及迁徙停留空间。碧水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对红旗湖的生态系统重塑,并采取相应的维护和管养,汤逊湖有望重现“一湖碧波半湖山光”的景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