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规模!5万尾中华鲟在汉放流母亲河
预计2个月到长江口9月份游入大海
3月28日9时30分,放流码头,5万尾中华鲟陆续游向长江。
3月28日6时,养殖池中刚刚捞上来的中华鲟活蹦乱跳。
放流池中即将投放长江的中华鲟。
长江日报讯(记者金文兵 陈祎 通讯员张志杰)3月28日是中华鲟保护日,当天上午9时许,5万尾人工繁殖的2.5代中华鲟,运抵武汉经开区长江边金诚通达码头。经过简短放流活动仪式,9时30分,这些中华鲟幼鱼顺着倾斜的放流板投身长江之中。
本次放流活动由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鱼苗供应单位是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据悉,5万尾的放流规模是长江武汉段迄今开展的最大规模中华鲟放流活动。
经测量,这批中华鲟体长20—40厘米,体重30—280克,健壮有活力。
3天前,科研人员随机选择2500尾不同规格的放流鱼苗,在它们的下颌处注入鱼类荧光标记。科研人员汪彤解释,这相当于给它们做了一个小“文身”,人们可以凭这个标记“认出”它们,便于后期跟踪监测。
现场公证认定,本次共放流中华鲟50272尾。
望着小宝们游进江水中,陪伴了它们171天的养殖负责人杨波眼中微微泛红。“感觉像是自己的孩子远行,担心它们还从来没有见过长江和大海的模样。”
中华鲟研究所专家王威说,中华鲟属于底栖性鱼类,生活在水域的最底层,一旦长到10厘米以上,天敌就很少了。它们需要与自身较劲,尽快适应自然环境,让自己快速长大。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廖小林博士介绍,顺利的话,这批中华鲟2个月左右就能到达长江口,开始逐渐适应那里的淡水与海水交混的环境。大约在9月份就能游入大海,开始10—14年的漫长生长期。这次放流的结果如何,需要十多年后才能得到验证。
去年10月7日,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廖小林带领的科研团队,人工催产中华鲟子一代雌鱼和子二代雄鱼成功,繁育出近6万尾幼鱼。为了更精准地表述它们后代的代际关系,这批可爱的小家伙被形象地称为“子2.5代”。长江日报当时独家首发并持续报道了它们繁育的全过程。
中华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目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在没有找到可靠的资源保护和自然繁殖恢复途径之前,开展全人工繁殖、构建人工种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是未来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重要保护措施。
廖小林笑着展望,随着繁育经验的积累,也许在2~3年后就能产出“子三代”中华鲟。在人类帮助下,中华鲟有望逐渐恢复野外种群。
■ 放流的都是“血统”纯正的中华鲟
长江流域已发现大量外来鲟鱼种
长江日报讯(记者金文兵 陈祎)“此次放流的中华鲟,前几天进行了种质鉴定(DNA鉴定),证明了它们的血统纯正。我们担心,杂交中华鲟会影响中华鲟的种群延续。”3月28日,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廖小林博士称。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它是一种大型江海洄游性珍稀鱼类,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洋,主要栖息于我国东海、黄海、台湾海峡等大陆架水域。历经9—14年的生长期,待长成血气方刚的“小青年”,就会在5—6月份溯游到长江上游繁育后代;仔鱼孵化后,将顺着江流,边吃边玩,往长江口“返游”,在长江口崇明东滩的咸淡水域逐渐适应海水环境后,大约9月份入海,接近性成熟时再度洄游长江。所以,它们大部分时间并不生活在长江里。
中华鲟的成熟期较长,雌性、雄性的初次性成熟年龄分别是14岁和9岁,代际繁育的时间间隔较长。
科考证实,2013年中华鲟自然繁殖首次中断,自此9年中有7年未观察到自然繁殖,这表明作为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的中华鲟正在失去自我维持能力,面临野外灭绝的危险。
在没有找到可靠的资源保护和自然繁殖恢复途径之前,开展全人工繁殖、构建人工种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是未来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重要保护措施。
我国分别在1983年、2009年人工繁殖了中华鲟子一代、子二代。这次放流长江的中华鲟“血统”纯正,父亲正是2009年出生的子二代雄鱼,母亲是2005年出生的子一代雌鱼。
放流入江,需要经过DNA基因测序、检疫、打标等环节。检验检疫结果证明,其“血统”纯正,没有病毒,检疫合格。
廖小林有一个隐忧:长江流域已经发现大量外来鲟鱼种。监测显示,长江中的施氏鲟、达乌尔鳇、西伯利亚鲟等外来鲟鱼种占比约1/3,另有少量俄罗斯鲟。它们的到来,除了会挤占中华鲟本就不多的自然繁殖地以外,还可能将中华鲟“赶出”长江。
■ 住联排别墅 吃特制小灶
——5万尾中华鲟“优生”记
2021年10月7日,科研人员从一尾子一代雌鱼(编号3238)体内采集到约16万颗鱼卵,然后分为3份,分别与子二代雄鱼3077、6124以及二者的混合精子进行人工授精。
3个组合的平均授精率分别为72.38%、89.39%、74.96%,总的平均受精率为77.90%。在第一轮残酷的“淘汰赛”中,有4.35万颗鱼卵被剔除。
2021年10月12日15时至13日12时,陆续孵出仔鱼约11万尾。观察发现,这些仔鱼直到5天左右鱼嘴开始形成,大约13天后开口摄食;再加上一部分带有先天缺陷,所以又有仔鱼陆续夭折。
目前,存活鱼苗约5.5万尾,总体状况良好。3月28日放流5万尾后,剩余中华鲟将继续人工养殖。
“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是国务院批复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
这次承担中华鲟繁育工作的苗种池系统,由4个6.0米×1.1米×0.8米苗种槽连排组成,单池面积6.5平方米,池深0.8米,水深0.6米,单池水体量为3.9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个“联排小别墅”。
这套循环水养殖系统,采用国际先进的循环水处理工艺,利用生物过程调节水质、人工调控水温及水流、紫外及臭氧杀灭病原体,可精确控制养殖水体的水质与水温等关键参数,既能模拟中华鲟的野生环境,也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污染物近零排放。
·中华鲟的食物是“仙女虾+饼干”
观察发现,刚孵化的仔鱼,5天后开始发育形成嘴”。大约13天后,仔鱼开始开口摄食。研究人员就投喂丰年虫(又称仙女虾);4小时1次,每天分6次投喂,根据摄食情况逐步增加投饵量。
20天后,在丰年虫中拌入少量专用微粒饲料,并逐日增加饲料添加比例。再长大后,就主要投喂专用饲料。这种饲料相当于小孩吃的“饼干”,其脂肪含量根据鱼体规格和季节微有调整,就是尽量让它们吃得够、吃得香。
·放流的中华鲟预留了“适应期”
为了确保放流鱼苗的更高存活率,研究人员作出各种优化安排,给鱼儿们预留了较充足的“适应期”。
放流前,相关人员多次考察长江沿岸,最终选中了沌口江段金诚通达公用码头作为放流地点。
3月28日凌晨3时30分,第一拨中华鲟从繁育池中捞出,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的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协助装运。其中,约40袋、600尾中华鲟被装入双层塑料袋打氧、系口,用于现场展示。7时40分,5万尾中华鲟装车完毕。
这4辆专业的运鱼车辆按照渔政管理部门要求,已提前办理中华鲟运输相关证明,配备液氧罐,确保中华鲟运输安全。
运鱼车抵达趸船上,科研人员马上抽取江水,注入周转塑料桶和放流池中,帮助中华鲟幼鱼提前适应自然水体。(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陈祎 通讯员张志杰)
本版摄影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 关于中华鲟放流你想问的都在这
·放流中华鲟的是哪些单位?此前放流情况如何?
——负责中华鲟放流的主要是三峡集团及其旗下的中华鲟研究所。30多年来,包括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在内的多家机构共放流中华鲟700万尾以上。其中,首次实施中华鲟放流始于1984年。三峡集团共组织过64次大规模的中华鲟放流,总放流数量达到500多万尾。
·放流中华鲟是在什么季节?
——一般在3—4月放流。武汉这次放流中华鲟有何特别之处?
——这是长江武汉段迄今规模最大的中华鲟放流。
·此次放流具体地点在哪里?
——在武汉经开区沌口江段金诚通达公用码头。
·如何做到放流的科学性?
——中华鲟放流不是将人工培育的中华鲟一股脑地放到长江中。每一次放流,都要考虑时间、数量、鱼龄等多种因素,达到科学的放流比例,才能真正起到物种保护的作用。
·如何平衡放流的中华鲟性别比?
——2020年,科研人员研究出了DNA分子性别鉴定技术,哪怕是刚刚出生的鱼,只需从其身上刮一点体液,就能鉴定出性别。因此在放流前,科研人员可以通过选择特定性别来对野生中华鲟的性别比进行平衡。
·这批中华鲟何时会洄游到长江?
——顺利的话,这批中华鲟2个月左右到达长江口,大约9月份游入大海,接近性成熟时洄游长江。中华鲟的成熟期较长,雌性、雄性的初次性成熟年龄分别是14岁和9岁,生长期长达10—14年。这次放流的中华鲟洄游长江,大约需要10多年的时间。
·洄游长江的中华鲟在哪里产卵?
——长江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于1996年建立,保护区核心区分布有中华鲟目前唯一已知的产卵场,也是中华鲟繁殖群体的主要栖息地,对中华鲟的物种延续起着关键性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