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建设良好的生态,践行“双碳”目标,推动社会绿色转型和经济发展,武汉领跑先行,绿色发展势头强劲。
2024年11月,长江日报联合武汉多个部门,携手武汉双碳产业研究院发起武汉“低碳先锋”优秀案例征集展示活动。一批企业积极报名参加,通过长江日报全媒体平台展示其在能源、工业、交通等领域做出的绿色实践。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武汉深度探索碳资产含绿量
2024年“ 中碳登”这一重要国家级平台落户武汉。武汉以此为机遇和命题,抢抓碳机遇。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坚定支持推进碳市场建设,加快构建以碳金融为核心的气候投融资体系,形成以中碳登大厦为核心、以武昌区环沙湖“双碳”经济带为载体的碳要素富集高地。目前湖北碳交中心累计成交4.17万吨、103亿元,地方市场全国领先。中碳登大厦集聚90家涉碳机构,形成覆盖碳核算、交易、金融全链条的楼宇产业链,带动武汉碳产业规模两年突破千亿元。
同时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推动武汉创新碳普惠机制,推动银行粘合技术、资本和政策构建碳中和生态圈,积极开展汽车产品碳足迹标准研究,推动企业低碳实践。
中冶南方
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破壁超临界定义减碳新规则
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深耕煤气发电技术二十年,历经五代技术迭代,从初代中温中压技术升级至第五代超临界技术,实现发电热效率从37% 跃升至44.4%,其独创“智慧燃烧”系统可毫秒级调节燃烧参数,构建的“研发-工程-运维”全链闭环使隐性成本直降20%。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在海内外40余家钢铁企业近200个工程中,在高效超临界煤气发电市场占有率超过90%,总装机容量相当于一个三峡工程,年发电量1800亿度,减少碳排放超亿吨。
目前,中国的这套“智慧燃烧”标准,已经广泛推向印尼、马来西亚等 “一带一路”国家,重塑全球煤气发电规则。
蒙牛高科乳制品
武汉有限责任公司
打造乳业绿色智能标杆
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新范式
走进蒙牛低温(武汉)工厂,就像进入了一个大公园。工厂西南角的 “碧水中心”是一个微型湿地系统,吸引20余种野生动物栖息。这个“碧水中心”其实是污水处理厂,是工厂的“生态心脏”,污水日处理量达5000吨,处理后的回用水用于厂区绿化灌溉,每年可节约用水7万吨。同时,“碧水中心”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进行回收利用,用于自产蒸汽,每年可节约蒸汽1万余吨;余热回收利用年减碳量达3244吨。
能源结构转型是绿色降碳的根本。工厂打造“清洁能源矩阵”,铺设91262平方米光伏系统实现年发电300万度。通过自然采光设计年节电14.6万度,预处理车间AI算法优化年节电超200万度,形成覆盖生产全流程的智慧节能体系。
作为全国乳业首个Ⅰ型五星级零碳工厂,蒙牛低温(武汉)工厂开创“工业+生态”共生范式,为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样本。
国网武汉供电公司
企业电-碳-金融服务中心
引领绿色发展实践
绘就“双碳”转型新图景
电,是能源转型的 “主动脉”。在国网武汉供电公司企业电-碳-金融中心的绿电绿证服务窗口,一张动态更新的 “绿电地图” 格外醒目:上面标注着49家武汉企业的绿电消费轨迹,13.95亿千瓦时的绿色电量,正沿着电网线路,为工厂车间、产业园区注入清洁动能。
该中心是全国首个电网企业与碳市场共建的机构,以“电为基、碳为桥、金融为翼”模式,打造贯通能源、碳管理与金融的创新生态。
目前,该中心通过绿电绿证服务、碳交易、绿色金融等四大窗口,为20余个行业提供一站式转型支持,累计接待到访者超5000人次。中心正以电碳金融融合破解企业转型痛点,激活生态价值,形成可复制的绿色转型样板。
武汉控股水务环境公司
为绿色发展“撑伞”
“碳”寻转型焕能潮
走进黄家湖污水处理厂,第一个感觉是震撼。在污水处理厂上空,是深蓝色的光伏板,它们如同星星点缀在“绿色发展”的画卷上。
污水处理厂是能耗大户,但武汉水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以绿色基建为突破,通过“光伏+治污”的模式,把这里变成“城市能源绿岛”,成为绿色污水处理厂的“样板间”。
在污水池上架设光伏,项目组攻克池体承重、跨度支撑与设备防腐三大世界性难题,整个项目就像给光伏板穿上了“钢盔甲”,既稳固又高效。目前,黄家湖污水处理厂年发电936万度,超预期22%,减排二氧化碳7300吨,入选全国首批45座绿色低碳标杆厂。
这一“光伏+污水治理”模式重塑行业生态,为长江经济带提供可复制的减污降碳方案。
武汉市公共交通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营造低碳交通环境
绿色赋能美好出行
在武汉的道路上,行驶着7700余台营运公交车辆。坐公交车是低碳出行方式的一种,那么坐武汉的公交车,这份“绿”就更明显。
这7700余台营运车辆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占比达到100%,其中新能源车占比85%。公交车的充电,也创新“避峰就谷”充电模式,年节省成本4400万元,形成企业降本与电网减负的双赢范式。
近年来,武汉公交集团以“绿色公交”战略为核心,荣获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行业绿色低碳信用评价“AA”级,全面更新新能源车辆,建成覆盖三镇的智慧充电网络。
武汉公交集团把城市公交作为低碳转型的先锋载体,以系统性变革重塑城市出行方式,彰显特大城市交通转型的示范价值。
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角逐绿色新赛道
在岩层中掘进储能新空间
氢能被称作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氢能源应用开发如同一个“绿色”新赛道,充满机遇和挑战。
在湖北大冶废弃的矿洞深处,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正在这里打造一个“地下氢库”,目前项目正处于中试阶段。在矿山山脚处,垂直山体向内延伸92米后,建造一个长30米、直径5米的圆柱形储氢硐室。
在废弃矿山中打造“地下氢库”,破解了传统储氢技术占地多、成本高的瓶颈,为规模化储氢提供新路径。作为全国首个岩洞储氢中试项目,其技术集成与运营经验将为全国超万处废弃矿山开发提供“矿山修复+新能源”的项目范式,形成可复制的“零碳储氢”模式,助力资源型地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武汉正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这条金线,贯穿城市发展的肌理之中,不断擦亮这座城市的绿色底色,探索绿色发展的新高地。
长江日报“低碳先锋”优秀案例征集展示活动也将持续报道绿色发展中的动人故事,展现更多绿色转型的解决方案和示范样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