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是点“碳”成“金”的核心支撑,武汉组建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盟,设立10亿元低碳科技专项基金,在碳捕捉封存利用(CCUS)、氢能、生物质能等领域取得200多项核心专利。
2025年11月19日,由南方周末主办的绿色创变者大会于成都举办,南方周末联合政府、协会、NGO、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媒体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讨绿色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创新与行动。
在当天的活动中,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朝辉以《点“碳”成“金”领航绿色转型发展》为主题进行分享。

张朝辉(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朝辉指出,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登记结算地,肩负着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大使命、重要期许。
张朝辉介绍,以“中碳登”落户为战略支点,武汉以创新举措,持续激活市场、金融和技术“三大引擎”,驱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加快构建起“碳市场管控+金融赋能激活+技术创新驱动+生态价值变现”全民参与的系统性重构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创新电—碳—金融价值转化模式,设立了全国首个企业电—碳—金融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从绿电交易到碳资产变现的“一站式”服务,累计撮合绿电交易13亿千瓦时,为6家企业匹配绿色低息贷款超3500万元。
张朝辉强调,技术创新是点“碳”成“金”的核心支撑,武汉组建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盟,设立10亿元低碳科技专项基金,在碳捕捉封存利用(CCUS)、氢能、生物质能等领域取得200多项核心专利。
张朝辉表示,点“碳”成“金”不仅要减少“碳排放”,更要增加“碳吸收”,武汉通过生态修复提升碳汇能力,再以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等机制实现生态价值变现,形成“增绿—增汇—增收”的良性循环。
“东湖绿道串联形成100多公里生态廊道,全市建成区绿地率提升至3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5平方米……‘推窗见绿’的生态愿景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碳汇增量。”张朝辉说。据统计,这片江滩每年释放氧气2400吨,相当于在城市中心栽种了一片由20万棵树组成的森林,就像为城市安装了一座天然氧吧,成为市民休闲与生态教育的重要场所。
此外,碳普惠是连接个人减碳与碳市场的关键桥梁。张朝辉介绍,在武汉,市民们都拥有一本不存现金却能生“利”的“绿色存折”,乘坐公交、垃圾分类、节能省电……这些点滴行动通过“武碳江湖”小程序,皆可转化为可积累、可兑换的“绿色资产”,让低碳生活化作触手可及的真实收益。
张朝辉指出,武汉以“武碳江湖”平台为核心,构建起“行为减碳—积分量化—价值兑换”的全民减碳体系。“武碳江湖”作为数字枢纽,无缝对接微信、支付宝、滴滴、爱回收等17个高频平台,已打通便利店、酒店、银行等21个普惠场景,截至2025年10月,平台注册用户突破195万,累计记录低碳行为2070万次,形成个人减排量3.9万余吨。“从政策要求到公众自觉,绿色风尚正在武汉生根发芽。”
来源:南方周末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