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发布时间:2015-05-26 10:56 来源: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索 引 号: 731074791/2020-827249 分     类: 政务公开
发布机构: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成文日期: 2015-05-26 10:56
文   号: 发布日期: 2015-05-26 10:56
效力状态: 有效

   湖北日报讯 2015-04-14 严炜

   湖北当前基于科技进步的循环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形成“多点支撑、多点突破”的循环经济增长格局,为抢抓新技术革命机遇、加快发展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带来新契机。

   一、科技进步促进湖北循环经济发展

   1、科技进步成为循环型工业体系的加速器。钢铁、汽车、石化等支柱行业和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带动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工程;技术革新提升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三废得到有效遏制;技术革新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形成协作共享的循环经济技术产业链、供应链、市场链和服务链。

   2、科技进步成为循环型农业体系的助推器。湖北循环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农业立体种植、秸秆综合利用、土地用养结合、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成果显著,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很受群众青睐,农业绿色技术、节水节地等资源节约技术、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小型分散污染物处理技术、农村清洁能源技术普及广泛。

   3、科技进步优化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宜昌三峡物流园等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加快建设,武汉等地的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文化旅游、金融业呈良好发展态势。

   4、科技进步强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建设循环经济类科技产业基地为依托,激光、光通信及器件、数控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循环链构建成创新型产业集群。

   5、科技进步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强劲。湖北已争取10家5类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其中襄阳市2013年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实施科技培育工程、科技转化工程和科技载体工程助推循环经济发展,目前有武汉、襄阳、宜昌、十堰等32个科技创新先进单位。

   6、科技进步完善资源回收体系建设。2013年湖北实现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2475万吨,替代标煤约600万吨,替代木材约9000万立方米,减少碳排放500万吨;回收利用废钢铁850万吨,可替代铁矿石1000万吨以上。

   7、科技进步是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动机。湖北被国家列为生态省建设试点,中法合作共建的可持续生态新城项目也落户湖北。湖北智慧应用已达全国领先水平。

   二、制约湖北循环经济科技进步的发展障碍

   1、循环经济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有限。作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微观基础,湖北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国际、国内、行业间、行业内等方面技术溢出明显不足。企业面向循环经济和市场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意识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循环经济型科技人才不足。现有循环经济科技人才技能欠缺、平而不尖,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技术领军人才及项目带头人屈指可数,循环经济技术创新骨干力量和高绩效优秀团队数量不多。

   3、面向循环经济的企业间技术创新联盟不完善。我省企业间已有激光加工、光纤材料等2个国家级技术创新联盟,精密制造、智能交通等26家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但因为目标架构、技术路线、资源整合等方面不协调或不匹配,使一些联盟形同虚设,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主要靠少数大型企业单兵作战。

   4、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湖北省循环经济科技投入正逐年递增,但增速及增幅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企业在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面临资本市场不发达窘境。

   三、基于科技进步的湖北循环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

   1、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政府机构应优先资助具有战略前瞻性、全局带动性的循环经济基础研究,促使基础研究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优化配置基础研究资助模式,扩大基础研究投入,协调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性支持比例,加快国家各类实验室及科学研究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科学家能自由自在地潜心研究,全力构建符合大科学、大数据时代的基础研究体系。

   2、加快湖北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组建省级核心技术及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机构,大力发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依托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来完善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结构。融合大数据、智能生产和无线网络等新技术来强化循环经济技术平台建设,发起并召开长江流域循环经济发展论坛,探讨流域循环经济发展经验。支持企业积极采纳并参与制定国际、国内循环经济技术标准,探索适合省情和企业实情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3、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劲发展。政府应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企业成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主体、研发投入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企业要将对资源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利益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中,构建以自主创新为主、跟随模仿创新为辅的循环经济技术路线,争当技术创新主体。

   4、构建多元化跨国技术创新联盟。企业要组建多元化跨国技术创新联盟,使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突破重点国别与地区,构建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的横跨国内外的产学研合作联盟。通过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的“合纵连横”与“走出去”、“请进来”,实现企业自有资源与海内外先进科技资源对接,互补技术资源,获得规模创新效应。

   5、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结合国家重点领域循环经济清单,以前瞻性、可操作性强的技术评估体系推动循环经济评价标准体系完善。借助法律法规明确技术评估及其相应机构职责权限,使循环经济技术评估工作有法可依。强化循环经济技术评估主体建设,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咨询师、技术评估师、评估机构等。

   6、加强循环经济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大力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的分类培养开发,创建科技人才“项目+团队+市场”开发模式。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形成服务链延伸机制,做好科技人才、科研单位与市场“对接服务”。创新政府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信息交流平台,引入市场和社会考评体系。

   7、完善科技投入机制。以“项目+团队+市场”人才开发模式为借鉴,分类别、分阶段、分平台进行资金投入。要强化企业技术投入主体地位,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者、执行者和受益者。(作者为武汉科技大学副教授)

 

【 打印 】 【 扫一扫 】
【 收藏 】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