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建战略支点 筑生态高地”大家谈(33)|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春秋:推进支点建设 美丽东湖先行

发布时间:2025-04-01 09:00 来源: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农历新春后首个工作日,省委召开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作出重点实施美丽湖北等七大战略,整体提升生态承载力等七个能力的重大部署。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会议提出,锚定武汉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奋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新春第一会”精神,凝聚思想共识,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了“建设美丽湖北,提升生态承载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主题学习活动,面向局系统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党外干部、工青妇组织成员、业务骨干、先进个人征集了一系列创新思路和务实举措,现开辟“建战略支点、筑生态高地”专栏刊发系列文章,为建设美丽湖北、提升生态承载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贡献智慧力量。

推进支点建设 美丽东湖先行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分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春秋

2025年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会议强调,要“围绕支点建设,加快推进美丽湖北建设,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东湖风景区作为生态旅游功能区,更应冲锋在前,聚焦生态保护,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到“牢牢把握美丽武汉建设主线,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底线、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将东湖打造成为“世界名湖人民乐园”。

一、全力改善环境质量

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的生态环境,是东湖最美丽的底色,也关系到人民群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深化拓展治水治气治土的力度深度广度,统筹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

一是深入贯彻实施大东湖流域综合治理机制,推进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五水共治”,开展水质提升攻坚行动,聚焦排口整治、生活污水收集、溢流及面源末端控制、入湖港渠水质提升、增强水动力、水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针对性举措,削减外源、控制内源,全力提升东湖水环境质量。二是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刚性要求,持续推进细颗粒物与臭氧污染协同防控,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联动要求,持续落实问题发现、督办、整改、复核的闭环管理机制。三是深入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加强优先监管地块土壤污染管控工作,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推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程度分级和用途分类管理。

二、聚焦绿色低碳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是提升生态承载力的关键,我们将按照东湖风景区管委会的统一部署,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前提和基础,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一是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科学指导辖区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强化生态环境管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实现开发建设活动的精细化、差异化管控,真正发挥生态环境导向作用。二是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重点任务落实,依托省级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东湖新城社区)、市级低碳示范工程试点(华侨城小学)、碳普惠场景(东湖磨山SEE-CCF自然教育基地)创建成果,不断推动低碳试点创建。三是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机制,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通过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发展品质,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三、提升环境治理效能

数字赋能是提升生态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我们将按照“智慧东湖”建设总体要求,推动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机嵌入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一是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科学布设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智能监测研究,利用无人机遥感监测等现代化手段,实时预警监测水质数据,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落实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利用科技赋能实施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执法,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效能,确保各项生态保护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三是积极探索推动数字技术嵌入环境治理全过程,探索将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价、监测评估、监管执法等生态环境全业务、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中,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智慧化。

建设美丽湖北、提升生态承载力、打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新高地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市会议精神,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引领,以生态保护修复为基础,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以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为手段,奋力谱写新时代美丽东湖建设新篇章,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