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2025年“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要求,强化支点意识,锻造一支能扛起美丽湖北建设重任的高素质生态环保铁军,为武汉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实生态环境支撑,市生态环境局以“对标争先克难攻坚 自觉在支点建设大局中作出更大的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为主题,持续开展“局长处长学讲评”特色品牌活动。8月18日下午,第二期“局长处长学讲评”活动聚焦“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和“非现场监管执法”,通过集中授课、现场互动、领导点评三大环节,为干部队伍精准赋能,推动学习力加速转化为战斗力。活动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颉同志主持,市生态环境局各直属单位、各区分局组织干部职工通过视频系统线上学习。
聚焦前沿难点,课堂直通“战场”
业务骨干现场授课,直击生态前沿“痛难点”
市局机关行政审批处副处长余盛颖系统解读国家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核心内涵,立足“三线一单”硬约束,结合武汉市104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深入剖析如何根据区域环境禀赋与承载能力,通过差异化准入清单实施科学化、精准化管控策略,切实保障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
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尹淙泉全面梳理了我市非现场监管执法工作的发展历程,提出“基础筑基—协同增效—智能跃升”的工作路径。通过多元技术融合,创新建立“线上智能预警—线下精准核查”闭环机制,推动执法模式从“人海战术”向“数据驱动”转型。
思想碰撞激荡,智慧“云端”共享
线上线下互动升温,“跨屏”联动探讨“真问题”
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吴迪结合环评工作实践,引经据典阐释分区管控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价值(如木兰湖、环鲁湖案例),并聚焦重大项目联动机制提问;新洲区分局机关李锦辉(现场连线)从政策高度解读“三线一单”发挥的“坐标系”作用,就“固定污染源管理”应用场景建设进度提出见解。
市局大气环境处夏士勇基于臭氧溯源实战案例(无人机5分钟响应),提出涉气非现场监管三问,聚焦自动监控平台135家企业386个排放口的深化应用。执法支队十一大队(黄陂)李军(现场连线)剖析基层三重困境:系统壁垒、能力断层、企业责任弱化,呼吁开展数据整合与差异化培训。
互动环节充分体现全员参与、学思结合的特点,线上线下的“跨屏”联动,让学习交流突破空间限制,智慧火花在碰撞中持续迸发。
高位点拨引航,鼓励实干催奋进
领导点评指迷津,护航支点崛起新征程
市局党组成员、执法支队支队长涂世平同志、市局一级调研员焦敏同志充分肯定授课内容,对互动讨论进行精准点评。强调要一以贯之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精准分级监管;持之以恒规范科学执法,构建覆盖“监测-监管-执法”全链条制度体系,健全长效机制,将科技优势切实转化为守护“武汉蓝”、提升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的硬实力。
局主要负责人张朝辉同志作总结讲话。
他强调,要对标先进找差距,攻坚克难抓落实。全体干部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非现场监管执法两项工作的重要性,深刻领会其在服务武汉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中的重大责任。一是要对标先进,提升标杆。要清醒认识与厦门、杭州、南京等先进地区的差距,围绕“打造新高地、提升影响力”部署,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监管执法绩效提升为目标,强化工作标杆。二是要正视问题,加快追赶。要高度重视授课研讨指出的问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完善符合武汉实际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构建武汉特色非现场监管执法体系的具体实践,朝着“制度健全、机制顺畅、科技赋能、服务优质”目标奋进。全局上下务必盯紧大气污染防治和国考省控水体达标等硬任务,全力以赴确保完成“十四五”约束性环境治理目标任务,让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年学习教育活动转化为工作实际效能。
01分区管控方面
1.要加强宣贯,重点面向相关部门和远城区,强化成果宣传推广与应用。
2.要严格把关,在“十五五”规划编制关键期加强衔接,从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源头解决问题。
02非现场监管执法方面
1.要解决数据扩面问题,突破对技术的依赖,将扬尘、秸秆(面源)及机动车、隧道(移动源)纳入监控范围,应用北斗等技术,构建覆盖全面的立体监测监控网络。
2.要推进AI、大数据能力建设,借鉴机动车检测智能分析项目经验,通过“无感式”“穿透式”监管,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数字化的水平。
3.要强化制度建设,不断总结,提炼模型经验,固化有效做法成制度,拓展应用,打造全国非现场监管执法更大亮点。
赋能锻铁军,攻坚战正酣!第二期“局长处长学讲评”活动圆满落幕,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干部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强本领、转作风、勇担当,为绘就美丽武汉新画卷、服务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建设贡献更强劲的生态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