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环复〔2022〕10号 A 对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0220177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2-07-19 16:56 来源: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任伟中、张俊、石干、王志芳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武汉市固体废弃物科学处置与利用的建议》收悉,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建议中对全市各类固体废物产生、利用、处置现状以及处置利用瓶颈分析准确,提出的四条具体建议切实可行,为我市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我局对此建议高度重视,有关建议已纳入《武汉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将在“十四五”期间逐步推动落实。结合市城管执法委、市水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公安局等部门意见,现综合答复如下:

一、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已开展的工作

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工作,全市大宗固体废物已实现全量化利用,青山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完成挂牌。实施生态环境系统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废矿物油、废铅蓄电池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全市实验室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组织开展医疗废物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医疗废物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加快推进污泥处置设施建设,极大提升我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能力,审批通过建成了水泥窑焚烧、堆肥、建材利用等处置设施,积极策划实施阳逻电厂污泥燃煤掺烧处置等项目。推进建筑弃土消纳场、建筑弃料再生材料厂建设落地,强化建筑弃土处置规范化,提高建筑弃料资源化利用,并修订《武汉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完善分类投放收运体系,持续开展生活垃圾“混装混运”专项检查,并修订《武汉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同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提升全市焚烧处置能力。全市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下一步重点推进的工作

(一)打造不同类别固废处理、处置与再利用闭环

1.一般工业固废

促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利用产业与绿色建材、新型墙体材料、装配式建筑等产业耦合发展。以粉煤灰、冶炼渣、尾矿、工业副产石膏等为重点,推动大宗固体废物绿色、高效、高质利用。推广利用大宗固体废物生产绿色无熟料水泥、高性能混凝土、干混砂浆、轻质保温墙板、混凝土PC构件、海绵工程材料等。进一步提高废钢使用比例,推进钢渣、氧化铁皮、含铁尘泥等全量、高附加值利用。推进粉煤灰全量利用,鼓励利用脱硫石膏生产建筑石膏、纸面石膏板等新型墙材。到 2025 年,冶金渣综合利用率提高到 100%,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保持 100%。在青山区(化工区)、江夏区、阳逻开发区等开展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创建行动,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规模化应用。提高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能力。在青山(化工)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等推进建设区域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实现就近处理的布局。

2.工业危险废物

一是完善危险废物收集体系建设。支持危险废物专业收集转运和利用处置单位建设区域性收集网点和贮存设施,开展小微企业、科研机构、学校等产生的危险废物有偿收集试点及转运服务,2023年基本建成收集网络。建成一批区级有害垃圾暂存站,完善有害垃圾收集贮存体系。

二是提高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规范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自建贮存和处置利用设施,推动武钢日铁(武汉)镀锡板有限公司含锡污泥处置项目、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危废处置项目建设。加快千子山再生资源综合处置基地危险废物处置、安全填埋场等项目的建设,开展钢铁、燃煤发电等工业窑炉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试点。

三是积极推进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鼓励大型企业或工业园区内部资源化利用,支持宝武集团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开展高温炉窑自行处置、定向利用自产危废,实现危废不出厂,到2025年,打造一批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工程。开展集成电路行业废酸、焦化行业煤焦油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试点。推进有价值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减轻危险废物末端处置压力。

四是强化危险废物管控。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评估和环境风险排查,精准摸排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和风险隐患,督促和指导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强化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企业的土壤、地下水污染预防和风险管控,督促企业依法落实土壤污染隐患排查等义务。持续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严厉打击非法排放、倾倒、收集、贮存、转移、利用或处置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3.医疗废物

推行医疗废物大数据全流程管理,完善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协同应急处置设施清单,保障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理能力,构建安全、智能、高效的医废管理模式。规范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实现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网络体系全覆盖。完善动物诊疗机构诊疗废弃物收集处置体系。

4.电子废弃物

健全动力电池、废旧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依托格林美公司和东风鸿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打造废旧电池回收与动力电池材料制造、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与高值化利用等产业链,构建全国先进的废弃资源绿色处理与循环利用模式。健全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建设,培育行业和地区先进典型,畅通家电生产、消费、回收、处理全链条,推进鑫汇资源(武汉)有限公司、格林美公司、博旺兴源环保科技公司废旧家电资源化处理处置。

5.城镇污泥

推进城镇污水污泥(污水处理厂污泥、清淤污泥)无害化处理。打造“焚烧为主,综合利用为辅”的处置体系和“智慧多元、全流程”的管理体系,形成中部地区最大的污泥焚烧处置中心。推进武汉市水体淤泥处置工程、黄陂区污泥处置工程、青山热电厂污泥处置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源头减量,降低出厂污泥含水率,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出厂污泥含水率不大于60%,减轻末端处置压力。到2025年,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保持100%,资源化及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

6.建筑垃圾(渣土)

强化建筑垃圾收集和利用。推行全装修应用,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产生。建设以小区(社区)为单元的密闭式收集点,各区设置集中处置点,健全装修垃圾收运处置机制,形成装修垃圾全申报、全收集、全处置、全监管的治理体系。积极推进弃土消纳处置场地和建筑弃料再生材料厂建设,适时启动新(改、扩)建提档升级工作。鼓励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应用,推广利用废弃渣土生产填方材料、砖、砂浆等材料,多种方式统筹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到2025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

7.城市生活垃圾

一是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全覆盖。实施“大分流、细分类”,充分压实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职责,规范设置相应设施,在具备条件的小区推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到2025年,全市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单位260个、示范小区400个、示范村280个。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持续开展“回收进小区”活动。完善大件垃圾收运模式,试点开展废旧玻璃等低值可回收物专项收集、运输和处置。推进厨余垃圾源头减量和就近处理,对规模以上餐饮企业安装油水分离装置,对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农贸市场和居民小区安装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健全价格收费机制,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计价、计量收费制度。到2025年,全市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社区居民和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7%,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

二是优化城乡生活垃圾收转运模式。严格实行分类收运,依法严禁“混装混运”。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屋)配置标准,推进现有转运站升级改造,“十四五”期间,全市新(改、扩)建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站100座、新增分类收集屋1000座。优化转运站规划布局,形成以大、中型转运站为主的分类转运系统。探索符合武汉农村特点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依法全面排查取缔露天垃圾堆放点、垃圾池,实现厨余垃圾就地就近生化处理、煤渣灰土就地就近消纳。

三是提高生活垃圾处置利用能力。加快武汉西南部、武汉南部、武汉东北部再生资源综合处理基地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发电厂扩产和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2025年,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20000吨/天以上,其中厨余垃圾处理能力3600吨/天,焚烧处理能力16400吨/天,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制定生活垃圾处置项目“一项一策”治理方案,建立生活垃圾跨区域处置生态补偿机制,破解固体废物处置项目“邻避效应”,推动已停用或封场生活垃圾填埋场及时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二)完善立法与标准制订工作

1.完善固体废物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武汉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建立部门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各类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等环节的部门职责边界。推动出台《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出台分类计量收费和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回收利用补贴政策,争取出台大件垃圾、装修垃圾、有害垃圾分类收集处置扶持政策。实行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增强固体废物管理信息透明度。深化固体废物分级分类管理、生产者责任延伸、跨区域处置生态补偿等制度创新。

2.健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完善医疗污泥处置、建筑弃料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分类及转运等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相关技术标准与资源化产品标准,推动上下游产业间标准衔接。制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医疗污泥收集转运处置等规范性文件,推进相关标准有效实施,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管理水平。编制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医疗污泥应急处置技术指南》《武汉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地方标准》《武汉市主要场所生活垃圾分类指引》《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南》等技术标准。

(三)依托科技创新培育固废利用处置产业链

1.增强科技创新供给能力。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重点围绕废弃物高效处置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等方向,开展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相关关键技术工艺设备研发及工程应用示范,提升固体废物回收利用处置水平。积极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领域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聚焦关键技术瓶颈开展技术创新,抢占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领域科技战略制高点,为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到2025年,至少完成5项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置关键技术工艺、设备研发及成果转化。

2.推动产业链减废增效。推动钢铁、汽车、石化、火电、食品等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宝武集团武汉钢铁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引领,以点带面,推进全行业绿色发展。支持宝武集团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建成低碳绿色、融合高效的生态钢厂。依托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绿色东风 2025 ”行动,推动汽车全产业链节能减排。支持宝武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育打造氢能能源链、技术链、产业链。

3.建设环保示范工程。强化飞灰、铝灰及危险废物焚烧残渣资源化利用、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建筑弃料高水平利用等技术与设备的应用推广。设定示范企业考核标准体系,打造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医疗废物处置示范企业各1家。

(四)搭建固体废物数字化平台,创新职能部门监管工作机制

1.加强信息化监管。依托武汉市新型智慧城市基础平台,打造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构建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固体废物和建筑垃圾、医疗废物、城镇污水污泥(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和清淤污泥)等固体废物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集成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审核查询、视频监控、定位跟踪、风险预警、指挥调度等多项功能,提高对固体废物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监管能力。

2.共建群防群治体系。落实固体废物违法有奖举报制度,完善网格化巡查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检察公益诉讼的协调联动,涉及固体废物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应立案全立案,依法实施生态环境“严重失信名单”和产业禁入制度,合力构建严惩重罚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税征管协作机制,税务部门根据生态环境部门提供的环境违法处罚信息,依法征收环境保护税。

3.构建精细高效监管模式。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加快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治理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核发,督促和指导企业全面落实固体废物排污许可事项和管理要求。强化垃圾处置运行监管,科学制定生活垃圾调配计划。完善固体废物信访、投诉、举报案件的应对和处理机制。到2025年纳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范围的固体废物相关企业数量占比达80%。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2022年7月19日

分管领导:任宪友联系电话:85807098

经办人:黄大海          联系电话:85805708

邮政编码:430015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