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黄亚婷 郭可滢 实习生江晓 付玥玥)一株毫不起眼的水草濒危后,对生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7月22日,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水生植物学者杨星宇,开讲了第二季自然通识课第四课《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极危)——粗梗水蕨在武汉》。目前,武汉学者已经在东湖落雁景区为粗梗水蕨建起首个迁地保护试验点。
东湖以东,落雁景区临湖的一小片水域里,丛丛睡莲如油画,走近再看,依稀可见叶片呈“鹿角状”的植物,它正是粗梗水蕨。
粗梗水蕨实如其名,成株的茎比水蕨粗了许多。杨星宇说,它的成年植株生长并不需要十分严苛的条件,对水体的适应能力较强,常浮生于沼泽、河沟和水塘里,甚至能跟以“泛滥成灾”著名的水葫芦共生,在中国分布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但就是这样一种看似不挑不拣好养活的水生植物,在1999年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13年生态环境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粗梗水蕨被认定为极危物种。杨星宇介绍,粗梗水蕨的野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可能主要是水体污染、过度养殖、过度围垦、生境退化等原因。
去年8月,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在本土开展湿地生态恢复和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大规模成片生长的粗梗水蕨。其后一年,专家团队将采集来的野外种群及水体样本进行研究,开展了人工繁育,并在东湖落雁景区建立了武汉首个粗梗水蕨迁地保护研究试验区,投放人工培育的幼苗,眼下长势喜人。
在试验区现场,杨星宇带领孩子们辨认粗梗水蕨,讲解它的生长习性。
如果粗梗水蕨彻底从江湖里消失,会怎么样?杨星宇说,或许表面上没有太大影响,人类看起来依旧可以生存得很好,但植物作为生态链的基础物种,一旦一种植物濒危或消失,可能会有一系列难以察觉的连锁反应,影响到整个生态链。
他还向小朋友们强调,保护物种并不是只保护那些濒危了的,而是每一个物种都值得保护,粗梗水蕨曾经也极为常见,但一不小心也成了濒危,“如果因为环境或人为影响导致一个物种的野外种群不断减少甚至消失,是非常危险的”。
武汉正在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粗梗水蕨在野外大规模成片生长,是武汉湿地生境保护向好的一个信号,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粗梗水蕨的保护就此结束了。
粗梗水蕨具有一定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但杨星宇强调,它有一定毒性,贸然食用有风险,且它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食用野生粗梗水蕨属违法行为,“只有做好研究保护之后,实现了稳定化、规模化的人工培养,才能对粗梗水蕨进行后续的食用及药用开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