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环境新闻

长江故道放大鱼出走让江豚吃得更好

发布时间:2022-11-02 08:55 来源:长江日报

何王庙长江故道防逃拦网网眼较密,导致中大个头成鱼困在长江故道。

□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孙慧

长江故道中的鱼儿长肥了,现在成了研究者和管理者“幸福的烦恼”。10月28日,长江日报记者在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知这一趣闻。

长江中游湖北段,在石首天鹅洲和监利何王庙的两处长江故道(牛轭湖),建有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两地相距大约67公里,具有相似的气候和生物区系特征。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将两处长江故道进行了对比研究。日前,相关论文在国际生态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生态指标)》发表。

10月28日,参与这项研究的副研究员梅志刚博士介绍,长江江豚的最佳饵料是体长20厘米左右的小个体鱼类,体高不宜超过6厘米。

研究发现,何王庙长江故道的下口(东支)全年通江,春夏汛期会有鲢、鳙、草、鳊等具有江湖洄游习性的鱼类幼鱼,随洪水正常游入故道中生长育肥。待它们个头长大、增重后,就不再是长江江豚的食物了。

从2015年起,何王庙长江故道迁入长江江豚实施全面禁渔,并设置了防止长江江豚逃逸的拦网。由于拦网的网目较小,同时阻隔了大型鱼类在江湖间的洄游,就形成了一个类似“闸控”的阻隔效果。这些育肥了的中大个头成鱼,无法返回长江干流越冬和繁殖,只能困在长江故道中消耗资源。

长江故道保护区主要功能是为长江江豚“保种”,需要为长江江豚提供充足的中小个体饵料。这些育肥的鱼儿,影响小型鱼类和其他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长江故道内出现生态系统多样性下降的风险,反而成了“烦恼”。

研究人员通过食物网营养动态模拟研究证实:在何王庙长江故道中,如果将现有中大体型的江湖洄游性鱼类“移出”40%~50%,生态系统的功能多样性就能得到最佳恢复效果。

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在原有的洪水期季节性连通模式(灌江纳苗等)基础上,加强长江故道秋冬季与长江干流的连通,恢复成鱼入江洄游通道,放掉一部分中大个头的江湖洄游性鱼类,让它们进入长江,在自然条件下产卵繁殖,增加长江干流的鱼类数量。

研究人员还指出,在长江中下游的众多“闸控”湖泊中,也可能存在这种鱼类资源量大量增长、生物多样性反而下降的风险。因此建议,在当前显著提升了资源量的背景下,关注物种多样性这个质的提升。通过调整闸控通江湖泊的管理模式,在气候和条件合适的时候加大下泄流量,促进江湖洄游性鱼类入江。

据悉,何王庙长江江豚保护区管理单位已采纳这一建议,更换防逃拦网,将拦网的网眼增大,给这些大鱼打开返回长江干流的通道。

另据了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尝试对长江江豚进行迁地保护。1992年,在湖北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建立了第一个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种群,目前有长江江豚约100头。

何王庙长江故道总长约15公里,宽约1公里,丰水季节水域面积约7万亩,枯水季节水域约5万亩。目前,已观察到有长江江豚在此自然繁殖,其种群数量已达30头以上。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