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环境新闻

养蚯蚓能降碳?这群大学生做了一个实验

发布时间:2024-06-25 10:28 来源:长江日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这样一群大学生,他们在校园内养蚯蚓、堆肥、养花。19日,他们在校园中展示了一种低碳校园实验“Worm School校园碳普惠——基于自然的校园厨余垃圾零碳解决方案”,告诉大家可以通过蚯蚓来减少碳排放量。

同学们对蚯蚓这种生物充满了别样的喜爱。

“我们鼓励师生、食堂管理人员和咖啡店员,将果皮菜叶和咖啡渣收集起来投入蚯蚓堆肥箱里。”项目指导老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博士生导师齐睿介绍,这些蚯蚓扭动着身躯钻入土层中,几天之后,这些厨余垃圾就消失了,变成了固体有机肥和一些棕色液体。这些液体还有一个浪漫的名字“蚯蚓茶(worm tea)”。

蚯蚓堆肥,是一种已经比较成熟的有机质转化方式,借助蚯蚓自身丰富的酶系统(蛋白酶、脂肪酶、纤维酶、淀粉酶等),将有机物迅速进行“生物降解”,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还能产出具有较好肥力的有机肥料。2017—2018年,齐睿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地理学院做访问学者期间,关注到当地有类似做法。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展示“蚯蚓校园”项目。

如今,墨尔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各个学院的餐厅都有worm factory(蚯蚓工厂)。

作为生态环境部首个绿色低碳公众参与实践基地,中国地质大学率先提出“校园碳中和生活实验室”。今年3月,齐睿与学生们探讨“校园碳中和生活实验”活动时提出“蚯蚓校园(Worm School)”这一想法,学生们很感兴趣,搜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

养好蚯蚓是第一步。地大经管学院大二学生徐子羊负责照料这些蚯蚓。土层盖厚了,蚯蚓会被闷死,垫在养殖箱下方的过滤纸,蚯蚓又会乱爬。经过摸索,徐子羊才渐渐找到合适的饲养方案。

“蚯蚓校园”的前提是要把蚯蚓养好。

养好蚯蚓只是第一步。对于公众最为关心的蚯蚓减碳效果测算问题,地大师生也在积极研究:在蚯蚓消解厨余垃圾过程中,到底能够减少多少碳排放量,又如何计算出这些减碳量呢?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个科学实验,对投入端和产出端的有机物含量进行测量。

投入端的各种厨余垃圾,如果不经妥善处置,会发酵成甲烷,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通过蚯蚓的“生物降解”,可以极大减少甲烷的产生量,相对而言就是在减碳。其次,产出端的固体和液体有机肥,可以替代传统高碳化肥用于校园绿化,这又是很重要的减碳效果。二项合计,就可大致测算一个总体减碳量。

“蚯蚓堆肥”项目展示。

该项目得到了武汉碳普惠公司、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零碳长江项目的支持。武汉市生态环境部门对这一项目给予指导。下一步,师生们还计划用图像识别和数字化技术,更便捷精准地计算减碳量。

“我们希望每一千个学生就有一所这样的‘蚯蚓校园’”。齐睿希望,这个“蚯蚓校园”实验定型后,可以向更多校园推广,这对武汉建设低碳城市、无废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文稿来源: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