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环境新闻

总规模100亿元!湖北首支专注于绿色产业的母基金来了

发布时间:2024-07-22 08:37 来源:湖北日报

7月20日,在湖北碳市场开市十周年主题活动上,总规模100亿元的湖北绿色低碳发展母基金成立,基金主要投向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基建、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以及符合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先进制造、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等产业,助力湖北绿色转型发展。

规模100亿元的湖北绿色低碳发展母基金签约成立。(图片来源:湖北宏泰集团)

基金由湖北宏泰集团发起,联合中国诚通集团、湖北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武汉市黄陂区政府等共同组建,已完成注册登记,首期出资20亿元;中国诚通集团所属诚通通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湖北宏泰集团所属湖北省双碳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

据悉,湖北宏泰集团将发挥旗下中碳登、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聚绿盆”平台作用,融合碳市场、碳金融、碳产业,以基金为“杠杆”,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资渠道,力争2到3年形成超过200亿元的“一主N子”基金生态圈,撬动1000亿元资本投入绿色低碳产业中。

位于武汉中北路的中碳登大厦。(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湖北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基金将发挥金融集聚效应,充分借助国家战略资源、央企资源、产业资源、金融资源等多方优势支持湖北产业发展,促进全省各级政府引导基金、国资基金、市场化基金协同联动,吸引、撬动更多资本、项目、技术、人才等核心要素向湖北聚集。

碳排降一半 湖北在探路

2027年煤电机组碳排放水平接近天然气机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一苇 实习生 任章铖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旨在推进存量煤电机组低碳化改造和新上煤电机组低碳化建设,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目前,湖北省发电装机容量达1.11亿千瓦,其中,火电、水电、新能源装机占比基本呈三足鼎立态势,但从发电量来看,火电仍是重要的能源顶梁柱。推行煤电机组低碳化改造和新上煤电机组低碳化建设,将有利于湖北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全省60台“大火电”实现超低排放

单机容量20万千瓦及以上的燃煤火电机组,俗称“大火电”,向来是污染治理的重点。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努力推动大型火电机组更清洁、更高效。2015年,国家相关部委印发文件,要求到2020年,全国所有具备改造条件的燃煤火电机组,力争实现超低排放。我省也在不断淘汰小火电机组,并推进“大火电”改造,2019年底,湖北宣布符合条件的现役燃煤机组都已实现超低排放,当时共计55台。

超低排放,是指燃煤火电机组在基准氧含量6%的条件下,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不高于10毫克/立方米、35毫克/立方米、50毫克/立方米。近年来,湖北新建的燃煤火电机组也按超低排放标准建设,省生态环境厅2024年一季度湖北省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情况公示显示,我省23家发电企业的60台“大火电”实现超低排放。

1月24日,鸟瞰火力全开的华能阳逻电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通讯员 宋润海 摄)

此次计划推进的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与超低排放有何不同?国网湖北电科院双碳技术中心能效室主管黄辉介绍,超低排放改造侧重于减少机组污染物,提高能效,实现环保达标。而低碳化改造,旨在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在保证发电量的同时,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目前,煤电机组度电碳排放水平约为700至800克,而天然气发电机组碳排放水平只有其一半左右。”黄辉说。按照此次《方案》设定的目标,到2025年,首批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全部开工,转化应用一批煤电低碳发电技术,相关项目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20%左右,到2027年,则降低50%左右,接近天然气发电机组碳排放水平。

《方案》提出,国家将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渠道,对符合条件的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予以支持,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支持政策,加大投资补助力度。

进行改造的企业将得到诸多利好,《方案》提出,对纳入国家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清单的项目,在统筹综合运营成本、实际降碳效果和各类市场收益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由政府、企业、用户三方共担的分摊机制,给予阶段性支持政策。电网企业要优化电力运行调度方案,优先支持碳减排效果突出的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接入电网,对项目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或零碳发电量予以优先上网。

探索电力行业减碳 我省率先“吃螃蟹”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能源消耗产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左右,其中煤电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源,要实现“双碳”目标,煤电机组低碳化改造势在必行。

2023年2月7日,中碳登大厦3楼登记结算大厅内,彩色大屏上显示着全国碳市场行情K线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煤电机组如何改造才能达到低碳化?《方案》中提出了三种方式,即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生物质掺烧,是将秸秆、树皮、花生壳等农林废弃物送入气化装置,反应产生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再送进燃煤发电机组内混合燃烧。

绿氨掺烧是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富余电力,通过电解水制绿氢并合成绿氨,实施燃煤机组掺烧绿氨发电,替代部分燃煤。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采用化学法、吸附法等技术,分离捕集燃煤锅炉烟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压力、温度调节等方式实现二氧化碳再生并提纯压缩。

湖北对此已在探索。华中科技大学于2015年在应城建成了国内首套35兆瓦热富氧燃烧碳捕获工业示范装置,年二氧化碳捕集能力10万吨。

湖北华电襄阳发电有限公司生物质气化耦合发电项目。(通讯员 夏汉莅 摄)

在湖北华电襄阳发电有限公司,其6号机组便配有生物质气化装置,该项目可实现年消纳生物质农林废弃物约5万吨,年节约标准煤约1.8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5万吨。鉴于其重要作用和推广价值,该项目位列国家能源局2021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名单中。

精确的碳计量体系,是电力行业控碳减碳必不可少的工具。去年10月,湖北开始区域碳市场电力行业碳排放计量试点,试点工作由湖北省市场监管局统筹协调,国网湖北电力牵头开展,建设全国首个电力碳计量与碳核查一体化服务平台。平台具备碳排放实时监测、比对分析、碳排放预测、碳减排评估、碳核查报表一键生成等功能,省内3家发电企业的12台火电机组已进行了碳计量监测试点,湖北省电力行业碳计量体系初步构建。

目前,部分煤电低碳发电关键技术仍需加快研发和攻关,先行先试者将得到鼓励。《方案》要求,省级发展改革部门、能源主管部门将及时跟进项目建设及运行情况,强化技术经济性优异、降碳效果显著的煤电低碳发电技术推广应用,确有推广价值的,将予以宣传推介,并适时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绿色技术推广目录等。

来源 | 湖北日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