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湖之省湖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是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承担着保水护水的政治责任。2024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
一年来,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美丽湖北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以整体提升支点的生态承载力为目标,实施‘美丽湖北’战略。我们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大保护,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大文章,努力为建成支点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严天文表示。
筑牢生态根基,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湖北肩负着确保一江碧水永续东流、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责任,水环境是“美丽湖北”最靓的一张名片。澄江如练,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稳定;烟波浩渺,丹江口水库坐拥万顷碧水;蒿草碧绿,洪湖降磷攻坚成效持续巩固……每一份水生态成绩的取得,都源于湖北脚踏实地的付出。
4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美丽湖北战略 整体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构筑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让绿色生态成为支点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成立由厅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厅领导任副组长的厅支点专项工作小组和生态支点办公室,建立起由11家省直相关单位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落实“月监测、季调度、半年小结、年度评估”的支点建设动态评价机制,扎实推动美丽湖北战略落地见效。
2024年,湖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空气质量近3年明显改善,长江大保护提质增效,长江干流湖北段、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全省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率95.8%,无劣Ⅴ类断面,建立洪湖流域综合治理省级推进机制,生态环境状况保持稳定,生态环境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确保了“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
“我们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严天文表示。
提升生态颜值,擦亮荆楚大地绿色名片
今年以来,湖北省突出整体提升生态承载力重大举措,将“生态环境优渥”作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8个显著特征之一。
在神农架云雾缭绕中,一处上跨式“树桥”通道将公路两侧野生动物栖息地有效连通。目前这里的23处野生动物通道,为野生动物栖息和通行提供了保障。
在冬季的封江口水库,中华秋沙鸭、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前来过冬。这里依托独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当前观测到的鸟类已经由68种增加到97种。
“今年,我们持续开展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十堰市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成功入选2025年中央财政相关项目。同时,我们还开展2024年度湖北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推荐长江(武汉段)、汉江(襄阳段)申报生态环境部第四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流域处处长许腾芳告诉记者。
宜昌市在长江岸线整治修复中打造出一条优美的长江岸线带,塑造了山、水、城交融的滨江空间,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襄阳市鱼梁洲,荒滩已经蝶变为巨大的“城市绿心”,绿意盎然、野鸭成群的景色为城市再添一笔靓色。
“我们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委宣传部等11个部门制定《湖北省美丽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明确美丽城市建设时间表。同步推荐国家美丽城市示范标杆和美丽细胞典型案例,系统推进武汉市、黄石市、宜昌市、襄阳市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综合处处长汪新华说。
绿色动能澎湃,激活高质量发展引擎
绿色是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
7月底,湖北电网光伏装机容量首次超越火电,成为全省统调第一大电源,为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当前,湖北全省累计建成加氢站25座,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1057辆,建成锂电池产能339GWh,总产能在全国居前列,建成新型储能电站249万千瓦,全省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5635万千瓦。
“我们在助力产业‘含新量’‘含绿量’持续提升方面,印发实施《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实施应用,从源头上优化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建设项目环评分级审批权限,有力有效管控‘两高’项目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清单,开辟绿色通道,在严守生态环境底线的基础上,着力做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环评保障工作。”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处长王春介绍。
湖北还坚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打造出一批优秀案例。
襄阳市堰河村坚持走绿色路、吃生态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种植茶树、杜仲、松杉等经济作物,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村民增收。黄土墙与青砖灰瓦勾勒出诗意栖居,茶香与鸟鸣编织成田园交响,通过“一片叶子”撬动绿色经济,村民捧起了生态“金饭碗”——年接待游客68万人(次),旅游收入破亿元,人均存款超10万元。
此外,湖北持续推进生态省“五级联创”,累计被国家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9个,湖北正在由生态大省向生态强省迈进。
全省积极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打通“电—碳—金融”三大市场,建成运营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机构。今年1月—6月,湖北碳市场成交量313万余吨,成交金额8626万余元,排污权交易市场保持活跃。
来源 |中国环境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